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回复: 0

春季找工作,大学生如何抓住机会,逆势突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4 0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下正值“金三银四”的求职高峰期,大学毕业生们,该如何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和工作岗位?
今天,我们还是请到了资深政经趋势学者、得到App新的年度大课《政经参考》的课程主理人马江博老师,和你谈一谈,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马老师说,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面向大学生的很多就业政策,是“兜底政策”,是无可奈何的政策选择。
马老师不太赞同这个说法。一个城市本身要有一个健康的人才生态链条,需要专业链条齐备,高层次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都要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要点是,既有“老人”,也要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而这个新生力量,其实就是大学生群体。这些人就是未来。
所以,这不是“兜底政策”,而是“改善政策”。这里的“改善”,基本可以理解成,降低就业成本,增加试错空间。而当我们把这些政策,看作是“改善政策”,背后的政策思路才能看得更清晰。
今天,马老师汇总了三类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改善政策,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马江博
来源:得到App《政经参考》
01
三类大学生就业改善政策
第一,直接增加岗位供给,放宽见习政策。这里我补充一句,见习是面向正式就业的试用过程,实习则是在校生参与。比如,2024年,杭州的“见习春季招聘会”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提供了3100个见习岗位;广州2024年扩大了国企见习的岗位规模。这些见习岗位,让大学生能完成初级的经验积累,增加获得正式岗位的机会。对大学生来说,这肯定是好事,但对企业来说,新增岗位,意味着人力成本的增加。所以,为了降低企业负担,各个地方也提供了见习补贴。比如,合肥提供见习岗位的同时,给见习人员提供2000元/月的补贴,其中财政补贴每人每月1400元,帮助减轻企业负担。从国家层面上看,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的就业补助资金,就接近670亿元。真正有效的就业政策,一定不是政府出号召,企业出成本,谁都不傻对吧,一定是政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第二,提高试错空间,缓解就业焦虑。比如,各个城市都在争相给大学生提供“一张床”。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政策;上海为大学生提供全年总计15天的免费短租公寓,临近毕业和毕业后两年的学生都可以受益;深圳也推出“鲲鹏计划”,把原先应届生求职的免费住宿,从7天延长到了15天。不要小看这些举措,多住一周,说不定就会多出很多大学生能找到工作,也就多了一份留在这个城市的未来力量和未来消费,所以城市们也不亏。第三,支持有能力的大学生直接创业。比如,湖南对大学生主导的创业初期项目,提供最高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深圳为初创团队提供最高100万元的无息贷款;而安徽这两年发放的创业贷款,累计更是高达350亿元。关于创业这件事,后面我还会进一步分析。
02
各地为什么抢大学生?
那为什么这些城市都在积极“抢大学生”?一方面,因为新一轮科技浪潮有一个不同过往的特点:颠覆性创新不再是传统大厂的“专利”,部分背靠创新生态的中小企业,也可能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以,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未来也可能是一座城市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就是消费和投资的考量。我之前说过,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一座城市,在这里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就是把所有资产都重仓在了这座城市。现在有两个人,一个是在老家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买过房的中年人,另一个是什么都还没开始的大学生,那大学生的消费潜力、投资潜力,显然要大很多,这些可都是城市未来的新生力量。
03
尽量选择“就业友好型城市”
好,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部分,大学生要如何抓住时代机会,实现逆势突破?从政策的角度,我提供三条建议,供你参考:但具体给出建议之前,我们先要聊清楚匹配的问题。高层次人才基本不存在匹配问题,而高技能人才则要优先跟着产业走,重点考虑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匹配的问题。
再到大学生这里,我的观点是,大学生除了要匹配产业,同时也要匹配城市,要跟着城市发展的方向走。所以,我的第一条建议是,要尽量选择“就业友好型城市”,背后的逻辑是重点关注“普惠性政策”,而不是迷恋“激励性政策”。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政策,分析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对高层次人才来说,看的主要是“激励性政策”,也就是奖励的上限、扶持的上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未来;但对大学生来说,要多关注“普惠性政策”,就是那些不管你是谁,只要来了,都能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普惠性政策”是没有门槛的,不会区别对待不同的大学生,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试错空间。这样的城市,就是“就业友好型城市”,比如前面提到的杭州、广州等。“就业友好型城市”主要体现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但选城市就像找工作,不能光看态度,还得看实力。
04
选择第三产业爆发机会的城市
所以,第二条建议,是选择第三产业爆发机会的城市。因为制造业的无人化、智能化是科技浪潮下的大趋势,未来第二产业最需要的,既不是管理人才,也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能管理机器、维护机器、和机器协作的高技能人才。未来能容纳大规模就业人口的产业,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比如我反复提到的银发经济、数字经济等等。如果一个不太有技术专长的普通大学生去到一个制造业发达、服务业弱势的城市,可能直接遭遇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但这里的重点,还不是“第三产业”,而是“爆发机会”,也就是新产业的蓄力期,这些产业增量机会最大、人才需求最多、人力资本的溢价也最高。比如上海的“银发经济”、广州和深圳的“新业态经济”,包括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等。最新政策显示,广州计划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培训,比如网络直播等;而深圳公示的41批次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中,也包括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等工种。
05
选择“高性价比、高成长性城市”
当然,前面两条建议,相对比较宏观,我们选择城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个人身上,所以,第三条建议,就是要选择“高性价比、高成长性城市”。所谓“高成长性城市”,我之前也讲过,其实就是选对年轻人友好的、有新财富能分给年轻人的增量城市,它们更多是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甚至有些是地级市和新型的资源性小县城。
这些城市最大的特点是,新产业正在不断集聚、新人口正在不断涌入,你能享受并真的分到他们的发展红利。当然,如果年轻人选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打拼,也是一种勇敢的选择,但是更需要清晰的规划。这些城市资源丰富,平台广阔,但增量机会可能相对有限,竞争更为激烈,能直接分到年轻人头上的红利可能没那么多,年轻人需要更主动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而这里说的“高性价比”,则要分成两部分来讨论: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先说生活成本。之前有个概念很火,叫“呼吸成本”,意思是在一座城市日常生活必须要花费的成本,包括缴纳五险一金、房租水电等等。有媒体报道过,上海的“呼吸成本”每月高达7500元,其中大头就是房租。结果是,明面上工资很高,但因为“呼吸成本”也很高,综合算下来,可能到手的钱也没多少。所以,要学会计算生活成本的性价比。再来说说,更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成本。最典型的场景就是通勤,有的人为了省房租,被迫搬到大城市更远的郊区住。这样做真的划算吗?我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测算方式,用你现在的时薪,乘以多花费的时间,然后和节约的房租去比较。多了,就是划算的,少了,说明其实并不划算。总而言之,选择城市还得靠“算”,要权衡利弊得失,看到到底哪座城市是最适合你的。我之前也提到过,选择城市就是选择“一辈子的投资”, 是把所有资产重仓在了这座城市,相当于买了一份“城市期权”。选择城市不是选现在,而是押注十年后的自己。所以,还真不能随便偷懒。
06
大学生创业,需建立清晰认知
最后,我还想和你谈谈,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对于创业,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是一场高投入、高风险的“勇敢者的游戏”。
这个时代会不会奖励勇敢者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相比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奖励条件越来越苛刻,只会奖励少部分才华横溢、勤奋刻苦、并且运气不错的勇敢者。所以,我的建议很直接:如果你有才华,又勤奋,同时你的创业项目还有足够的外部支持,比如能获得政府补贴、拿过创业大赛大奖,而不是自己一无所有的创业,或者赌上父母身家的创业,那这个游戏,值得尝试一下,赌一赌运气;如果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外部支持,需要自己独立承担成本和风险,那我建议再多考虑考虑。当然,这个建议是面对普通人,家里有矿的除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26 02:30 , Processed in 0.0893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