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回复: 0

一文看懂医疗双轨制,你将如何就医与买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9 08: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两件医疗圈的大事正在发生。一个是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立项指南中预设了“互联网首诊”价格项目。说白了,就是“放开业务”,允许更加多元化的看病方式。
第二件事,是两份有关医药创新的征求意见稿,引发了行业震动。分别是《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两份文件虽然还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还不是定稿,但代表的改革取向,已经震动业内。这其实是“放开价格”,允许更加多元化的药品定价方式。
今天,我们再次请来了资深政经趋势学者、得到App新的年度大课《政经参考》的课程主理人马江博老师,和你谈一谈,医疗领域这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马老师说,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会加速医疗双轨制的到来,更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以后看病、就诊、吃药、付费的各个环节。


作者:马江博
来源:得到App《政经参考》
01
放开“互联网首诊”,意味着什么?



最近,据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透露,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立项指南中预设了“互联网首诊”价格项目,一旦技术准入条件成熟,就可以立即放开,无缝衔接。


虽然目前这只是个“预设”,但显然预示着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明确这个方向了。这意味着,以后对于某些病症,我们可以不用去线下实体医院,直接在线上就能完成首次就诊,问诊开方。

所谓的互联网首诊,其实就是和复诊所对应的一种说法,以前在互联网上,是只能做复诊的,首诊必须要去线下实体医院做,线上平台不允许给首诊用户问诊开方。这一禁令来源于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虽然在2020—2022年期间,天津、广东、四川等地,其实都出现过变相突破,尝试给互联网首诊松绑,但绝大部分最终都被中央叫停了。禁止互联网首诊,自然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和数据安全,避免出现误诊、医疗事故、数据泄露等情况,导致患者权益受到损害。那么现在,为什么又要放开互联网首诊了呢?主要有这么两个核心原因:第一,虽然政策明面上确实禁止,但互联网首诊还是以某种变相形式实际存在,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数据沉淀,监管部门慢慢发现,不管是首诊还是复诊,其实风险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第二,现在大家就医,基本扎堆在省里和市里比较大的医院内,这一趋势在近年来还在不断加剧,造成了医疗资源严重失衡。数据显示,2023年,3.58%的规模医院,却服务了83.5%的就诊人次。因此,放开互联网首诊,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也能变相增加医疗服务供给,便于医保控费。这背后体现的是财政逻辑,我之前说,看政策,关键要看背后钱的流向。不仅放开互联网首诊的原因很复杂,它这次放开的影响也同样非常深远。首先,线上医疗用户会从纯复诊患者,扩展到全人群,患者不用再到线下医院去诊断,直接在线上就可以开方子治疗,轻症和慢病市场的增量空间,可能会达到千亿级甚至万亿级。其次,线上医疗平台之前受制于政策禁令无法扩张,现在则是可以加快布局业务,而且盈利模式会更加多元化,从单一的“卖药”,转向“问诊+数据+保险”的多元变现方式,医生群体也会有更加多元的收入方式。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公立医院和互联网平台关于资源的争夺和竞争会加剧,公立医院占据医生资源,平台则占据流量入口。最后,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也会更加方便,以后小病小痛可以直接在线上就诊。尤其是当线上平台和线下医院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三甲医院医生入驻线上平台后,我们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对很多家住乡镇和行动不便的朋友来说,会是一个好消息。



02
想买贵药?请选丙类


咱们来说说第二件事,两份有关医药创新改革的征求意见稿,也就是《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我先给出我的判断,这两份文件针对当前的两个关键难题,也就是药品质量和创新研发,提出通过“放开”药品价格体系的方法,来为创新药的发展腾出更大空间。那么,中国之前的药品价格体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又要放开呢?先说说之前的药价体系。中国的药品价格在2015年之前,更多的是政府定价,确保药品价格稳定;而2015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发文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之后药品的定价机制出现了长达几年的空白真空期。直到2018年,医疗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引发深刻的社会影响,国谈和集采制度随之横空出世,也就是国家和药企谈判,用销量换低价,集中采购药品供应给医院。但这么一来,国谈、集采的敲定价格,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药品定价方式,因为医保基金是最大的购买方和支付方,如果药企要自主定价,就要放弃医保基金和公立医院的市场,如果要销量,就只能接受国谈和集采的定价,也就是价格和销量不可兼得。对于患者来说,治病吃药更加划算了,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两个问题也开始显现了,目前看,这也是这次两份征求意见稿想着力解决的问题:第一,就是医疗质量的问题。在集采推进过程中,国产药企纷纷选择了保销量弃价格,而外资药企更多地选择了保价格弃销量。所以很多的进口药从公立医院消失了,而国产药,因为仿制药的药效因素,似乎口碑并不太好。第二,是创新药的研发问题。集采的低准入价,极大地压缩了创新药的研发利润,所以就没人愿意去研发。
数据显示,2024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医保支付达到920亿元,但同期创新药的融资额,不足2021年峰值的17%,有研发能力的药企因为业绩压力,被迫大量出海,但无奈的是,在国内价格受限的新药,在国外也卖不上高价。那么,针对这两个问题,目前传出的这两份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看主要有两个做法:第一,是完善首发价格机制。就是药企可以对未来上市的新药进行自我评测,按分值进入高、中、低三个组别,分值越高,首发价格的自由度越高,价格稳定期最长可以达到5年,相当于是自主定价了。因此,这个价格放开,是面向通过评测后的药品的。但“健闻咨询”也提到,有部分企业担心门槛还是有点高。如果企业达不到门槛,怕是很难真正地自主定价,那怎么办呢?这就引出了两份文件的第二个关键大招:就是增加和明确丙类目录。什么是丙类目录呢?我们先得了解下甲类和乙类目录。甲类目录是临床必需、价格较低的药品,由医保基金全额支付;乙类目录是临床可选、价格稍高的药品,由医保基金和患者共付。而丙类目录,则是因为超出 “保基本” 的功能定位,暂时无法纳入医保目录,但创新程度很高、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药品,对于这些更顶级的进口药,或者国内的创新药,医保将完全撒手,既不管定价,也不管支付,完全由患者自付。既然去除了集采和国谈的枷锁,而且还由患者自付,那么药企当然就可以通过提高药价来收回研发成本了。但是你先别担心,国家肯定也要为患者考虑,不能让患者的负担过重,所以文件中的另一个动作就是鼓励商保参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与创新药企业协商,通过量价挂钩、疗效付费、分期付款等方式,共同分担创新药的费用和研发风险。所以,增加丙类目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更多的付费主体,比如患者、保险公司等,从而让医保不再是唯一付费方。毕竟付费主体多了,定价机制自然就多元化了,创新药的低溢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中国的医药产业创新才能起来,患者想多花钱用好药也有了渠道。



03
加速医疗双轨制
再回到我们开头说的,两份文件的核心都是“放开”,让更多的主体进入到医疗市场中来。放开互联网首诊,是让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军线上医疗,提供更多的轻症医疗供给,不去挤兑重症病人的大医院资源,同时也让大医院的医生资源能够向下延伸,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更好地保证普通人的就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的介入,和商业空间的增加,或许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模式。而放开部分药品的价格定价体系,则是为了让商业保险公司加入进来,给创新药研发兜底,既减轻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也增加了医疗体系的供给。通过丙类药品目录,政府明确医保支付范围,让医保“保基本”,而高端创新药则进入市场化定价,由患者自费或商业保险承担,推动形成医保与商业保险并存的双轨体系。而这会在客观上深刻地加速“医疗双轨制”的到来。之前我说过,未来医疗体系的大趋势就是“医疗双轨制”,也就是国家医保和公立医院保基本需求,让所有人看得起病;商业保险和私立、外资医院保高端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成本更高。所以这里我再次提醒你,面对双轨制的医疗,你也要有双轨制的应对,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和家庭需求,提前做好准备,有基本的规划意识。以后医疗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27 07:52 , Processed in 0.0817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