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回复: 0

未来,什么样的孩子不会被AI取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教育,历来有两条路线之争,一条看起来很理想主义,一条看起来很实用主义。过去,这两条路线之争可以说是难分高下。
然而ChatGPT等AI工具横空出世,已能完成许多高学历工作,我们传统的教育系统,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正处在教育史上最激烈的认知转变期:从知识稀缺到知识过剩,从强调记忆到强调创造,从线性职业到多元发展。那在AI时代,家长该怎样做教育决策呢?
今天,还是邀请到决策研究专家,喻颖正老师,来为你解答。喻老师过去20多年,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喻老师也是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决策算法100讲》专栏的主理人。
下面,喻颖正老师将送给你一个教育决策方法论,一起来看看:作者:老喻
来源:《老喻·决策算法100讲》
01

找出你真正喜欢什么,然后专注于此

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曾讲述过一个令人惊讶的故事:他的一位学生主动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选择成为一名滑雪教练。这位世界级科学家不但不觉得惋惜,反而认为这是正确决定。“找出你真正喜欢什么,然后专注于此。”这是约翰总结的教育秘密。当他询问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规划时,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没有规划,因为‘没有规划’就是规划。”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正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对神经网络的痴迷,最终引领了当代AI浪潮。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的观点,代表了教育的理想主义路线,强调个人的兴趣、热爱、自发的探索,没有规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的路径。然而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精英的奢侈品!普通人还是得踏实念书、上好大学、找份稳定工作才最实际。”这说的也是事实,并且更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这条更实用的路线,能给孩子带来不一定精彩绚烂,但至少相对有确定性的未来。在AI时代,教育系统要警惕,要避免为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世界培养人才:
我们教授确定性,AI时代需要的是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我们强调记忆和执行,未来需要的是创造和质疑;我们追求专业壁垒,明天需要的是跨界融合思维。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2030年前,全球约15%-30%的工作岗位将受到AI显著影响。麦肯锡还有一个预判:高薪脑力劳动者或将成为最大输家。之前我介绍过,我有位朋友家的孩子,从藤校毕业,居然要为找工作苦恼。为啥呢?原来,他入校时选择的热门专业,在这两年,居然被AI团灭了。每次技术革命都会重构社会阶层。蒸汽机淘汰了手工业者,电气化改变了农业劳动力市场,AI时代正在重新定义知识工作者的价值。面对这样的变革,我们需要全新的教育决策算法。但这个“全新”的教育决策算法,并不是让孩子都去学人工智能专业,去学习怎么用AI,反倒是更加回归教育的本质,帮助他们发现真正的兴趣与才能——那些AI最难取代的能力。也许我们该听听作为计算机专家的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的观点:“人只有一次生命,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没有成功,(从另外角度)他们也成功了,因为他们有愉快的生活。”是的,在AI时代,教育决策最重要的东西,反倒与AI无关。

02


AI在倒逼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


面对AI带来的巨大颠覆,一位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感悟:现在不需要考虑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竞争,而应该找到一种让两者共同合作的方式。对于教育,更是如此。从学生的角度看,要面对未来挑战,应该积极拥抱AI,发挥“碳基生物”的优势;从老师的角度看,AI会成为超级助手,人类老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练的角色;从家长的角度看,AI会成为家庭教育智能助理,父母不必再为优质教育资源焦虑惶恐。但现实呢?市面上最火爆的,居然是AI学习机。孩子用AI学习机做什么呢?居然主要是刷题。这是当前最诡异的事情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AI对教育带来的根本性革命在哪里。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所以,AI对教育的最大贡献之一,其实是将人类老师解放出来,成为孩子的激励师。一方面,AI在知识上的表现胜过99.9%的老师,这可以让老师扮演更有价值的心灵和成长教练的角色。另一方面,AI令许多过往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已经失去了意义,为什么还要让AI给孩子灌输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事实上,AI其实在倒逼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那条基于“学历—文凭—固定职业”的实用主义路线,正在瓦解,教育决策需要“算法级”的重构。第一,从“知识投资”转向“能力投资”。想一想,过去我们的教育投资逻辑是什么?攒足够多的学历、证书和知识,就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线性思维导致学生和家长拼命追逐分数和文凭,却忽视了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在AI接管常规任务的世界里,“能做什么”远比“知道什么”重要。当AI可以解决标准问题,人类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机会。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学习的能力、保持好奇心的习惯、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以及与AI协同工作的智慧。第二,从“线性学习路径”转向“网状学习生态”。过去的教育像一条单行道: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专业一旦选定就难以更改。学校是唯一的知识供给方,学习被课程大纲和考试体系严格限定。而未来的学习是无边界的网络。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线上线下融合,课程、项目、社群形成丰富互动的网络。创新来自于跨界思维,“编程+艺术”、“医疗+AI”等跨学科融合,或许会为创造力提供无限可能。第三,从“确定性决策”转向“选择权决策”。我们习惯于相信人生有几个关键节点决定一切:高考、大学专业选择、第一份工作。但在变化速度前所未有的今天,这种思维已经过时。更明智的策略是构建多元可能性——通过不同途径保持方向调整的灵活性;将教育资源分散投资,不要把所有筹码押在单一技能或领域上;允许自己和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及时调整方向,让教育决策变得更加灵活机动。AI时代的教育决策不再是一次性的赌注。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该选哪一条路”,而是“如何保持在多条路上前进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下一代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

03
AI时代的教育决策新算法浮出水面
不过,说到这里,我想要补充一点,我并非简单地非此即彼。必须要承认的是,你我仍然处在过渡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现实与美好梦想交织在一起的世界里,我们要生存,要与世俗名利过招,还要追寻个体的意义。即使是在崇尚自由、赞美盖茨和扎克伯克辍学创业的硅谷,大公司也会优先招聘名校毕业的学生,而且还特别看重学生在大学里的成绩。我身边的一些资源丰富的朋友,会通过各种经营和付出,让自己未必那么优秀的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大学,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名校,我从不对他们隐瞒这个世界冷酷而现实的那一面。但我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成为更独一无二的自己。我既守护他们的童心,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又和他们一起在这个并不简单也不单纯、充满着各种妖魔鬼怪、也有天使英雄的社会里过关打怪。第一,帮助Ta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身心健康、有安全感、知道如何做选择、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人,不会被未来的复杂吓倒。这是教育最底层也是最难的任务,却是父母最不可外包的责任。第二,和Ta一起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别着急找“天赋”,别把兴趣当作任务表。去玩,去试,搞砸了也没关系。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就像守护火种。哪怕那火光微弱,只要你不去把他浇灭,它终会燃烧。第三,带Ta在世俗的体系里过关打怪。考试、升学、竞争,这些游戏规则不能回避。但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这只是一个副本,不是全部人生。得高分是能力的一种,不是价值的全部。和孩子一起拆解规则、寻找bug。在这三条主线基础上,AI时代的教育决策新算法开始浮现。我们前面讲到的三大教育转变:能力投资、网状学习生态、选择权决策,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互为支点,共同构建起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系统。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教育思维:1. 破除惯性:不再迷信分数和文凭,不再把名校等同于成功。意识到AI已重构知识型岗位,学历不再是唯一敲门砖。2. 以“能力+生态+选择权”为核心:教育投资应围绕长远竞争力、开放性网络和个体探索空间,而非阶段性排名。3. 从“输不起”到“能转向”:用组合思维分散教育风险。不要怕孩子“走错”,要让他们有能力“转弯”,有勇气“重来”。4. 终身学习、主动创造未来:教育不是一段流程,而是一种生长方式。真正能赢的孩子,是那些在每个阶段都能不断升级自己的人。教育从来不是为了把孩子推入某一个确定的职业,而是为了让他们在面对复杂未来时,拥有持续演化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决策的本质目标。

04
“Who—Why—How—What”的方法论
面对AI重塑的未来教育格局,我想送给你一个教育决策方法论:弹性黄金圈教育法。这一方法将传统应试与AI挑战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动态适应的教育框架:第一步,Who-身份构建:教育的起点不是孩子应该学什么,而是孩子会成为谁。帮助孩子探索并构建稳定的身份认同——她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此阶段,父母的任务是提供多元探索机会,观察孩子眼中持续闪烁的光芒,而非投射自己的期待。第二步,Why-元能力培养:一旦确立初步身份定位,就要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我有什么独特价值?这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考,实则是培养孩子元能力的最佳时机。元能力是能够习得其他能力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自我认知、知识迁移和情绪调节。这些构成孩子适应未来的“操作系统”。当孩子带着明确的“为什么”,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激发自驱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第三步,How-双轨融合:在传统升学与AI能力之间寻找平衡点。识别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小升初、中考、高考),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全程高压。在应试过程中强化底层能力,同时培养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包括问题定义和数据素养。简而言之,就是既要面对应试的过关打怪,也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步,What-弹性路径执行:最后才是具体行动的规划——选择学校、课程、项目和爱好。但与传统教育不同,弹性黄金圈方法将教育决策视为投资组合而非单一押注。设计主路径的同时保留备选方案,定期评估与调整,保持战略迭代。我有位读者,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计划让孩子去波士顿读美高。我赞赏她着眼未来,但认为她可能应该按照上面的黄金圈法则:先who,然后why,再是how,最后才是what。很多时候,家长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都只是辅助手段。例如,用国内高考还是海外留学,作为教育的关键决策,是不对的。就好像我们根本不知道一棵树是什么树,却去讨论该把它种在海南,还是哈尔滨。愿我们用这个“Who—Why—How—What”的方法论,为孩子打造一个柔软而坚定的底层架构:有意义的人生感、有弹性的路径规划、有多样的选择权、以及始终在线的父母支持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8 06:51 , Processed in 0.0790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