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回复: 0

不想当饺子,只愿意当观众鼓掌的孩子,没什么不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08: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热播的电影《好东西》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宋佳饰演的母亲,发现孩子宁可躲在台下鼓掌也不愿上台领奖时,先是震惊,继而愤怒,最后蹲在洗手间哭得浑身发抖。她不是气孩子不够优秀——这个会写文章、能打架子鼓的少年,明明有资格享受掌声,她是在害怕:“我的孩子,怎么甘心做个普通人?”


这几乎是70、80甚至90后家长的集体困境。
我们这代人成长于经济腾飞的时代,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也享受到了经济腾飞带来的红利。
目睹了马云从英语老师变成商业教父,见证了李佳琦从柜台走向直播间成为按分钟挣钱的人,电影里“小孩儿”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都是难以理解的,毕竟我们这些大人的认知里,人生就该是不断“向上攀登”的剧本,孩子必须活成聚光灯下的主角。只有站在舞台中央,才能证明是成功的,继而才能保证经济收入。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PART.01
虽然嘴上说着,我只是希望孩子平凡而不平庸, 实际上却在周围人的相互影响下,走上鸡娃之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人,却忽略了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地方拥有的精彩。
其实,只要稍微在网上冲一下浪,就能获得很多这样的新闻故事素材:
来自河南许昌的农民邢建伟,初中没毕业,凭借一己之力,不仅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灯爷”,还带动鄢陵这个县城垄断了国内85%的影视灯光师市场(纪录片《我们村里出"灯爷"》。


当粉丝们为演员的“盛世美颜”惊叹时,不会有人追问打光师是谁,但老邢的年收入,早已超过很多985名校毕业的白领。


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
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在横店,还有很多群体比明星更受剧组欢迎。
比如很多人不屑一顾的茶水工。
他们总是穿着沾满茶渍的围裙,提着24小时保温的茶壶穿梭在片场。外人眼里这就是“端茶倒水”的杂活,但他们就有人敢放狠话:“没我点头,半个横店的剧组都开不了工。”  
比如一位从江西农村来的王阿姨,能记住三百多个演员的饮品习惯,靠着这手绝活,这位阿姨的通讯录里存着127个导演和制片人的电话,去年她女儿大学毕业找工作,三个offer都是通过“王姐茶友群”牵的线。
当然这些来自媒体的报道,多多少少会挑行业里的尖子和富有冲突点的案例来说故事,可能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多少也说明这个社会生态的多样性。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行行出状元”的励志,还打开了我们对于职业的想象空间。
并不是鼓励大家不上学,初中就出去找工作。而是说,如果我们打开对职业的视野,如果我们的孩子天生对灯光比较敏感,对舞台布景感兴趣,这样的职业方向在很多职业院校也是很多的。在美国好莱坞的工业体系里,也有不少职业学校,专门为影视动画行业输送灯光师、特效师、舞台布景等专业人才,不一定要接受传统的高等教育。


PART.02
之前,我在与陈溥江对话时(文章:全网最帅财经自媒体,轻轻松松赚大钱?,有一位工作人员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霍兰德职业代码中有一种S型人格的人,他们以帮助别人、鼓励别人作为职业上最有兴趣、最有成就感的取向。这类人的职业范围非常宽广,比如心理咨询师、策展人、赛事举办人等。


就像《好东西》里那个坚持要鼓掌的“小孩儿”,他们的幸福感不是来自被仰望,而是“看见别人因我而闪光”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幕后职业其实远比聚光灯下的职业要多得多。
比如布展行业里有一个“工种”,靠着给展览写“情绪动线”,能让观众停留时间从3分钟延长到半小时;在电竞圈里,有人专门研究选手座椅角度,帮助电竞选手“提升手感”……
他们可能写不出爆款文章,但能策划出让百万人共鸣的展览;他们不是赛事上率先冲过终点的冠军,但他们可以在旁边为人鼓劲,通过与人沟通构建良好的环境,让大家品尝到参赛的乐趣。
这些藏在幕后的职业正在颠覆我们对工作的认知。
这些职业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职业的多元价值。并不是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职业才是出路,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职业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却有着坚实的根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当AI更加普及后,那些需要“人味儿”的岗位反而成了安全区。



PART.03
当然,很多家长真正焦虑的并不是一定要出彩,而是担心孩子不出彩就赚不到钱没法养活自己,甚至人生“滑落”。
很多家长执着于让孩子卷刷题卷密考,用尽力气去挤211、985赛道,毕业后又用尽力气去挤考公事业国企编制,仿佛拿到了名校学历、入了编制,就得到了开灯密码。
但现实中,名校学历、编制体面与职业回报之间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残酷。有人手握名校文凭却月入三四千,有人被迫在“体面工作”和“内心热爱”中挣扎。
我曾经看过一位211高校文学硕士在社交媒体自述:
毕业后进入某出版社,月薪3500元,租房吃饭后所剩无几。“父母觉得‘文化单位’说出去好听,但现实是,我连买本书都要犹豫。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部分文科、基础学科的名校生,因行业薪资天花板低,陷入“高学历低收入”的窘境。
事实上,名校生的职业困境,往往源于“社会剧本”与个人兴趣的冲突。当“稳定”“体面”成为唯一标准,学历反而成了枷锁。
去年某985高校的就业报告显示,34.7%的毕业生入职后坦言“每天都在表演热爱”。
反倒是那些早早选择职业教育的孩子,往往在细分领域闯出新天地。就像深圳的95后汽修女孩古慧晶,不但拿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还创办了汽车文化工作室。
我们这一代家长,往往都是依据个人成长经验来进行价值判断。
早十几年,名校学历确实能帮助我们轻松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但是当人才素质普遍提升,人均学历提高后,职业价值就不光由学历定义了,更得由市场需求和个人创新决定。
很多没有列入985、211大学招生列表里的专业,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价值转换以及个人回报,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悲观,甚至可能比很多上了985却找不到职业兴趣、抱着漂亮学历月薪只有三四千的人,要好得多。
所以名校学历从来不是人生的“保险单”。真正的职业自由,不是靠学历堆砌出来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热爱与面包”的平衡点。


PART.04
AI时代,家长朋友们需要从重新定义“成功”开始,来看待对孩子职业兴趣的规划,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执念。

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期望去绑架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狭隘地定义成功只有“被看见”。
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热爱之事,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发光发热,这才是AI时代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的素养。
我建议每位家长都认真去学习一下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
只有看到生涯规划的广泛思路,家长和孩子才能在未来实现彼此成全。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把孩子推上舞台中央享受追光造影,而是教会他们:
即便坐在观众席,也能为自己点一盏灯,就算没有追光,依然可以照亮某个角落。

_____长期主义_____
这两年,我通过不断的职业访谈,积累了已经将近100人的各领域的专家团队,对于长期主义的父母来讲,这就是一个庞大的专家朋友圈。

我们已经打造了各个不同能力维度的大概三四十个不同的项目化学习场景,以后每年还会增加 10个,几年之后就是 100多个了。

我们做的这些努力,都是在帮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且在找到方向后,能够真实接触到行业内部人士,并确认自己的方向。

我相信,只要每个家庭坚持十年,把精力从吼孩子做作业,逼孩子刷题,转移到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上,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在18岁时,说出那句:“我就要干这个,其他的事情我不要干”,如同刘家琨老师一样,我不要学医,我要搞艺术。

诚邀你一起细读两本书:《职业生涯规划》和《多元智能新视野》。其中,前者还是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大学教材。




前者是建立人生设计的理论框架;后者是重新定义智能,放弃对单一智能(应试能力)的迷恋,给孩子更多选择空间。

第二,我们应该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孩子未成年前,对未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所预期,对家庭财务安全有基本了解。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也为退休后不拖累孩子铺平道路。
所以,我们还要读那些对未来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有金融专家的学术著作:
《复盘》:复盘日本过去消失了30年的权威经济学著作,让我们看清未来;
《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规劝大家不要随随便便投资,把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亏掉。前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著作,后者是已故的耶鲁大学金融教授大卫.文森的著作,它被誉为普通人投资的宝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8 16:01 , Processed in 0.0652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