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回复: 0

高等教育迎来洗牌,普通家庭如何把握红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08: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周前,我们分享了马江博老师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份文件中,关于基础教育未来十年变化的解读,《家长必看:未来十年,基础教育会迎来三大巨变》,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
今天,我们再次请来了资深政经趋势学者、得到App新的年度大课《政经参考》的课程主理人马江博老师,和你谈一谈,未来十年,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核心改革思路。简单说,就是高等教育正在迎来一次影响巨大的“系统的重装”。
马老师说,这次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彻底重构国家人力资本的底层逻辑。文件提出了非常多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改革:高校改革、学科改革,和人才选拔改革。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马江博
来源:《政经参考》
01
彻底重构国家人力资本的底层逻辑
中国过去二十年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其实有三大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同质化。高校的定位、专业、学科、课程高度相似,大量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模式以及学科的重复建设,客观上造成了高校的“产能过剩”。二是脱节化。具体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脱节,以及,知识传承型教学方式与科技创新的实践需求脱节,这造成人才荒和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存在。三是转化低。产学研协同程度不高,产教融合流于表面,难以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的需求,企业也往往只能依赖于自身的研发创新,成本高增。所以这次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彻底重构国家人力资本的底层逻辑:让人才培养,从过去普惠化同质化的高等教育,转向真正的科研精英化、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轮驱动培养,让高校发展,从同质化扩张,转向严格定位分层分类的梯度发展,以及让校企关系,从学术的封闭性,转向产业的深度嵌入。背后的本质,就是集中现有教育资源,最大化培养尖端人才和急需人才,来服务于产业的升级需求和外部的科技博弈需要。
02
高校分层和文理重配
第一,高校改革。文件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首先,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质上是让各个院校按照定位来发展,要突出重点,各有所长。通过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三级分类制度,重塑资源配置逻辑。简单理解,研究型就是名牌大学和部分老牌一本院校,应用型就是以教学为主的大部分二本院校和部分一本院校,技能型就是职业技术大学和专科学院。这意味着大学以后的标签和任务,更严格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会进一步分层。以后大量没特色、也没有城市强资源支撑的一二本院校,可能会一步步被挤压甚至没落。其次,国家资源要大力向理工医农等学科倾斜,来匹配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
这一点从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非常容易看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经费数据,国防类、工科类院校的经费增速,远远超过综合类、财经类、师范类院校。其中“国防七子”,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七所大学的经费涨幅更是快速增长,有的四年下来几乎快要翻倍。尤其是“新工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科专业,更是重点受益对象。第二,学科改革。文件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转向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的表述中尤为明显。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双一流”高校,密集宣布本科扩招,扩招方向聚焦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此外,国家还推出101计划、教材升级等一系列计划,来推动高校学科的升级。而另一方面,文科专业则面临严重挑战。比如文科强校复旦大学,把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压缩到了20%。中国教育部在最近3年,裁撤了3399个高校专业,裁撤的都是像管理学、服装设计等偏文科类专业,同时新增了约3100个新的高校专业,都是像半导体、材料学、智能视觉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中国文科之前因为扩招潮,导致专业同质化问题,未来文科可能将部分回归“精英化”与“消费属性”,优渥家庭的学子或许更愿意去钻研文科,而新的理工科将会成为更多普通家庭撬动杠杆的途径。第三,人才选拔改革。文件专门提到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优拔尖”,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到高校阶段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政策链条非常明显地展示了一种趋势:就是科技人才竞争的前置化趋势,从高中阶段开始就要选拔顶尖人才,然后一路选拔+一路护送,把这些有天赋的拔尖人才,用到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刀刃上。我之前提到过,名校本科今年突然扩招,和教育部要振兴县中,背后很重要的原因,都是为了扩大顶尖人才的培养皿,选拔更多的天赋型选手,而不是教培型选手,这对没有教培资源的普通家庭的天赋型孩子会更有利。比如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选尖行动,包括强基计划、珠峰计划、丘成桐班等等,只要孩子理科或者数学足够强,就真的可以在高考中,直通顶级学府。
03
新科研和新工程师群体大红利来临
说完了高等教育的三大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下背后的驱动力,也就是产业、学校、科研的创新,这次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更是用大幅度说明了这个问题,综合之前的改革方向,我认为有三大关键。第一,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破除“五唯”痼疾,就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制度设计,引导科研范式由论文导向,转向实际问题导向。第二,是产权分配机制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中国尝试突破:比如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简单说,就是文件的名字,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这些就是科技领域的凤阳小岗村实验,以后科研成果同样也适用“交完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第三,是组织形态革新。从传统的校企合作转向了“实验室-产业园”同构体,比如比亚迪与清华大学共建新能源“开放创新平台”;深圳的新型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与深圳南山科技园深度套嵌合作,企业研发工程师与科学家共用实验平台。通过股权、收益、机制共享等方面的调节,让高校和企业形成更大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这背后,也是新科研和新工程师这两个群体的巨大红利,他们将获得远超其他群体的事业和财富溢价,而高级蓝领群体后面也将同样受益。
04
对普通人的机会重构
在这个系统性的改革进程中,个人命运也会深度绑定,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呢?对学生群体来说,教育路径的选择,将面临更复杂的选择和决策。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培育的强化,要求学生要更早形成专业认知,和对自己的天赋认知与训练;而高等教育的加速分层,会要求学生要综合考虑能力、喜好和人生定位。过去大学快速简单地培养普适性管理和专业人才的时代没有了,以后会越来越分层,大学生毕业后的未来也越来越分层。这有点类似军校:军官和士官就是截然两个群体,兵王也是兵,见到军官要敬礼,但可能比初中级军官的待遇要高很多。另外,一流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确实增加了新机会,但精英化培养模式的深化,也可能强化顶尖教育资源的竞争烈度,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培养通道设置,也会造成新的教育分层。除了教育路径的选择,还要衡量家庭教育投入。比如走科研之路,很多专业一直要读到博士,才有大红利了,家庭投入的成本收益模型不一样了。在孩子的天赋之外,不同的资源重仓模型,就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思维是核心,你要反复思考。而在就业市场,技术迭代将加速知识的更新淘汰,持续学习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改革中强调的学科交叉融合导向,使得复合型人才竞争优势凸显。就业市场对专业深度叠加跨界能力的“T型人才”,需求将显著上升。因此,职场人士要关注技术革命带来的技能迁移通道,通过终身学习保持竞争力。另外,你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风险,我之前多次说过了,部分非发达地区的普通二本甚至一本的地方高校,可能面临发展困境,要谨慎选择;以及大量传统的文科专业和老工科专业被淘汰,未来十年,选对专业比选对学校更重要。因此,学生需要结合国家产业地图选择成长路径,走对路,远比走多远重要得多。面对这场系统性变革,更根本的突围在于思维模式的升级——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产业创新体系,在时代变革的结构性巨变中抓机遇。而具体的个人策略,可以聚焦三个方向。在认知层面,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历+技能的复合竞争力。在能力层面,强化基础学科素养,建立进化的“基座”,提升跨界融合能力。在策略层面,努力加入高创新高学习性企业,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个人的跳槽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8 01:57 , Processed in 0.0835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