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现在借钱居然这么简单。
上周咱们才提到,国务院说要提振消费,支持信贷,周末金管总局马上就出消费贷新政细则了:
个人消费贷自主支付金额上限,从30万阶段性提高到50万;
个人互联网消费贷金额上限,从20万阶段性提高到30万;
个人消费贷期限,从不超过5年阶段性提高到不超过7年。
与此同时,各大行的利率卷得还更低了,不少消费贷产品利率已经进入“2时代”。
像小巴在用的招行,作为“零售之王”,一出手就是卷王姿态,“闪电贷”特邀客户,可以享受低至2.58%的利率,不排除有些很优质的客户,可以拿到比这个更低的利率。
要知道,现在公积金贷款利率,首套2.85%,已经是很低的了,消费贷比这还低,而且额度最高可以到50万,最长可以借7年,目的已经很明显了。
大家赶紧来消费,不是没钱消费吗,没有条件现在创造条件给你上了,各家银行还要卖力给我营销出去,扩大消费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还不只是消费的事情。
从表面上来说,消费贷就是满足大家大额消费需求的,比如买车、旅游、教育、美容等等。
但按道理来讲,有多少人要贷到50万,去纯纯消费一笔?真花到那个级别消费的钱,想必也是很有钱的人,那么TA也不缺这个钱。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个贷款发放方式,还是“自主支付”的。
科普一下,贷款发放有两种方式:
自主支付,就是银行会将贷款资金,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
还有一种是受托支付,就是银行会根据借款人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到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账户,而不是将资金直接发放给借款人,这样就能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不被挪用。
像装修贷,大额经营贷这些,都是要受托支付。
现在额度上到50万那么多,依然还是自主支付,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而且期限也延长到7年,可以慢慢还,所以就有点故意放水化债的意思了:
让那些有需要的人借着这波利好,用低利率的债置换之前的高利率的债,降低资金成本,说白了,就是可以“以贷养贷”,减缓短期经济压力的意思,顺便释放出一些消费潜力。
虽然说最好不要“以贷养贷”,但现在国家给出了那么好的红利,小巴觉得,如果大家之前确实有比较高利率的消费贷,比如车贷这些,确实可以考虑置换一下,降低成本,薅薅羊毛。
沿着这个思路,很容易就想到如果是置换房贷,或者拿去炒股,行不行呢?
首先,在消费贷利率不断降低的过程中,已经有人这么做,银行也不是没有检测。
有人就是贷款拿出来炒股,银证转账后一小时就被银行查到,马上抽贷还款,取消贷款资格。
其实只要你稍微绕一下,比如这些钱先取现金,然后再去存款,或者拿去消费,自己另外的钱存下来拿去还房贷或者炒股,也走得通。
某种程度上,监管也不是没预料到这些通路,只要你不那么明目张胆,可能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现在确实需要钱流出去,活跃经济,而不是堆在银行里。
但对于给大家的理财建议来讲,小巴的意见依然是,低利率消费贷置换高利率消费贷,可以考虑,但置换房贷或者拿去炒股,还是不要去踩这个线。
先不说从法律上来说,消费贷就是禁止用于还房贷和炒股,操作了就是违规行为。
更重要的是,万一风险真发生了,家庭财务可能就是马上应付不来,现金流断裂。
对于房贷来说,十几二十年的期限,即便现在消费贷最长可以借到7年,但也无法完全覆盖,依然存在“借短还长”的期限错配风险。
说不定时间没到7年,监管环境变化了,收紧了,严查之后抽贷,让你立刻还钱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就压力山大,就算安然无恙,7年之后如果是收紧的环境,也很难找到下一个低利率“以贷养贷”的路子。
现在房贷利率也在一直降,利率差不大,还要冒这样的风险,还是违规行为,划得来吗?
而把钱投入股市,同样有类似的风险。
股市波动无法预测,我们说宽基指数长期向上,也是从长周期的角度来讲的,但你借的钱到期就一定得还,万一到时是熊市呢?
更别说拿去短线操作,乱买个股的了,几十万的钱搞不好很快就亏光,徒增一笔债务。
所以借消费贷去还房贷或者炒股,都有赌的成分,如果你输不起,就得慎重了。
当然,能借到高额度、最低利率的,估计都是银行名单里的“优质人群”,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500强企业员工这些群体。
只能说,你们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就量力而行帮着拉动消费和经济吧。
而对于更多收入预期不稳的小伙伴来说,务必问问自己:
这钱真的非花不可,非借不可吗?
刚性消费可以,冲动消费避免,真要借,一定要确认好利率、期限、违约条款等细节,总负债月供控制在月收入40%以下,就还算合理。
但归根到底,借的钱还是要还的,收入提振方案落实得怎么样,才是更关键的。
今年1-2月的居民累计新增贷款只有547亿元,同比下降86%,经济不咋地,居民就还是倾向于规避负债,不愿借钱。
这么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的利率方向,还是会持续向下。
这个经济刺激与风险平衡的博弈游戏,你要不要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