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回复: 0

困在油田里的油三代:我拼命奔跑20年,却逃不出父辈的油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0 08: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凌晨三点,我干完了一天的工作,习惯性地打开了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看到的是一位粉丝的私信。"老师,我是一个油三代,我爷爷在西北钻出过自喷井,父亲在河北熬成八级工,而我在三桶油的秋招会场找不到一份工作……"

下面,是这位粉丝讲给我的关于他的故事!


导语

华北平原的风跨越两千公里刮过来的时候,我正蹲在宿舍走廊的角落里刷招聘软件。屏幕突然跳出一条辅导员群发的消息:“校园春招已于3月7日正式启动,请同学们降低心理预期,积极参加面试,争取早日找到工作。”我手指一抖,手机砸在地上,裂开的钢化膜像一张嘲笑的脸。远处操场上的路灯忽明忽暗,像极了老家油田上永远在点头的抽油机——它们每弯一次腰,就把我的脊梁压得更低一寸。

一、生在油井边的孩子,没有童年

七岁那年,我在子弟小学的运动会上摔破了膝盖。回到家,父亲指着远处起伏的抽油机说:“哭什么?你看那些磕头机,每小时磕五百次头都没喊疼”。十二岁生日那天,父母把攒了五年的钱拍在桌上,送我进了全省最有名的衡水式管理的私立中学。

那是个用铁栅栏焊死的世界。早上五点五十的哨声能把人从梦里捅醒,晚上十点熄灯后,我们蹲在厕所背单词,手电筒的光扫过瓷砖上的尿渍,像在坟场里飘荡的鬼火。月考放榜那天,我躲在顶楼天台上啃面包,北风把成绩单吹到楼下,正盖住“热烈祝贺我校重点率突破98%”的横幅。

胃就是那时候坏的。医院诊断书上写着“慢性胃炎”,我却读懂了另一行字:你多病一天,父母就要多在油井旁熬十二个小时。

二、天津户口,不是救生圈

高二开学那天,父亲掏出一个崭新的户口本。他手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原油,在封皮上按出个黑乎乎的指印:“去了天津,考个石油大学”。

转学第一天我就被钉在耻辱柱上。当同桌炫耀钢琴十级时,我盯着英语卷子上的“任务型阅读”浑身发冷——在河北练了十年的完形填空,到这里全成了废纸。深夜躲在出租屋里刷题,听见房东老太太和邻居嘀咕:“又是过来挤占咱们高考资源的”。

高考放榜那天,我反复确认,确实是考砸了。母亲安慰我:“去南方读石油专业,四年后一样参加三桶油校招”。她没看见我藏在背后的手——指甲缝里还留着抠破掌心的血痂。

三、大学四年,困在断头路上

开学典礼上,院领导指着身后“就业率95%”的金字招牌,声音像从铁管里挤出来的:“记住,我们培养的是中国未来的理论实践复合型石油工程师!”

可宿舍夜谈越来越像临终关怀。上铺的山东汉子天天念叨:“我爸说进不了三桶油就打断我的腿”,对床的甘肃小伙已经啃了三本《考研英语词汇》。我抱着父辈给的“通关秘籍”——油田实习证明、钻井仿真证书、——却在招聘会上撞得头破血流。

去年秋招,某油田分公司的HR把我的简历捏出响:“四级430分?绩点3.2,同学,绩点低于3.5我们不予考虑。”。后面排队的学生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那声音像极了原油在输油管里流动的响动。

四、春招会场,年轻人的坟场

上周六,我穿着淘宝买的廉价西装冲进春招会场。某公司的展位前贴着刺眼的告示:“男性研究生,英语六级,本科岗仅限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或者全国大赛一等奖”。

“同学,考虑读研吗?”一家民企的招聘主管的圆珠笔在我的简历上画圈,他开出的月薪只有四千。我数了数他面前那摞简历,最上面那份简历上,底下压着七八本证书。

转身时撞上海洋石油的易拉宝,听右边两个同学窃窃私语:“现在油田研究院招扫地工都要硕士”。他们边说边笑,笑得像在嘲讽所有没考过六级的失败者。我蹲在垃圾桶旁边干呕,嘴里全是十二岁那年吞下去的冷面包味。

五、压岁钱买的逃生舱

最近我干了件大事。把攒了二十年的压岁钱都转进了支付宝,扫码支付时,培训机构老师问我:“为什么转行学Python?”

我没敢说真话。难道要告诉他,是因为在知乎刷到“石油子弟转行大数据”的帖子?

父亲的电话在凌晨两点砸过来:“我听说三桶油春招就要启动了,你还是要积极争取每一个机会...如果不成,我再给你报一个考研集训班,咱们争取二战上岸”。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突然发现书架上那排《油层物理》《钻井工程》正在阴影里慢慢结蛛网。

六、在铁锈里长出新骨头

现在我的手机锁屏是分裂的——左边贴着考研倒计时,右边挂着招聘网站收藏夹。上铺的兄弟也在准备第二次考研,对床的兄弟去了民营油服公司,月薪六千,合同写着“自愿放弃野外补贴”。

昨天偷偷去听了某新能源企业的宣讲会,穿西装的HR说:“我们要找能吃苦,懂编程的年轻人”。全场哄笑时,只有我在本子上疯狂记录。他们不知道,在油田长大的孩子,最擅长的就是在荒原上找活路。

父亲又寄来一箱营养品,纸箱里塞着张字条:“坚持住!青春不言失败”。我把字条折成纸飞机,从六楼窗口扔出去。它飞过学校后街的烧烤摊,飞过学校的实训基地,最后栽进“程序员培训”的招生广告牌里。

后记

凌晨三点的编程课上,老师突然讲到“死循环”。屏幕蓝光里,我仿佛看见十二岁的自己还在私立学校天台背单词,看见十七岁的自己在天津出租屋里抠烂英语卷子,看见二十二岁的自己在中石油展位前发抖。

但这次我决定按下终止键……

读完他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全球能源体系百年剧变,当页岩油革命撞上AI浪潮,当"铁人精神"遭遇"就业危机",困在系统里的何止油三代?或许真正的突围,是从承认"抽油机永远不会停"开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4-9 00:43 , Processed in 0.0758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