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哪吒2:魔童闹海》的票房过百亿,直指200亿,就算没看过电影的家长可能都想带孩子去看看。我女儿昨天刚刚开学,和小伙伴交流了一天回来,满嘴都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她说,现在这都成了小学生们的口头禅了 我心里升起了一种隐隐不安。孩子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家长说,孩子啊,你们要学哪吒和饺子导演逆天改命,你看,他这次可能可以分到10个亿了。家长和孩子说的“天”和“命”,真的是一回事吗?
如果带着这种误读看电影,可能会让你和孩子之间的观念更加割裂。最后,你不但培养不出哪吒和饺子导演,只能培养出一个申公豹(申的父亲一直期许他成为家族的骄傲,飞升成仙)。若孩子太小,三四年级以下的孩子,你就先别带TA去看电影;或者,你自己先想清楚,别用逆天改命的陈辞滥调去“荼毒”小孩子(开玩笑ING)
1.父母眼中的“逆天改命”
逆天改命的天,第一个理解是是指老天爷的安排。例如影片中的“天”,更接近天道,比如说神魔之分,你生来就是神,或者魔,这不可改变,有既定的规则。逆天改命的命,是指个人的命运。对于饺子导演而言,他的天和命是什么?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但是从资料显示,他们家并不富裕,父母都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父亲是一个中专毕业的放射科医生,妈妈做护理。按照老天爷的安排,他们就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一个紧巴巴过日子的家庭。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平凡,所以会希望他们去“改命”,改变个人的命运。我自己混得一般,不等于医疗医药行业不行。在人们的观念里,读医肯定是有出息的。只要能进入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未来去一个大医院,何愁不能改变个人的命运,“逆天改命”?饺子高考不负众望,考上了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川大是985高校,合并前的华西医科大学,也是中国最好的医科大学。华西药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药学教育和最早设立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的单位之一。如果按步就班地学习,未来看起来是可期的。
2.孩子心中的“命”
孩子心中的天和命,却是不一样的。饺子在大学时,发现自己最热爱的根本不是医药,而是做动画。这才是他的命,我内心最喜欢的东西,我生命的呼唤。他在大学期间不经意间接触到3D 动画制作,他对动画的爱一发不可收拾,好像找到了人生中一道光。这道光对他的激励,要远胜他曾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985带来的成就感。可是,饺子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坚定走自己的路,哪怕当全职儿女啃老三年。哪怕父亲去世了,仅凭母亲1000多块钱的退休金,他也在母亲的支持下坚持下来了。父母原先可能认为,只要孩子能从事一个世俗尊重的行业,在财富地位上实现阶层跃迁,就是“改命”。但是孩子可能认为,冲破世俗的约束,打破父母安排的舒适区,遵从内心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改命”。
3.父母也是孩子的“天”
天还有另外一个理解,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天也是父母。 大多数中国家庭,子女未来的命运,要遵从父母的安排。你小时候报什么班,高考报什么志愿,父母的意见非常重要,占比很高。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那些报志愿的直播,大多数都是父母替孩子在咨询。 这就是“家长”的权利,你也可以说它是父权(不仅是属于男性),那些掌握了历史路径优势的家长们,拥有的特殊权力。 它借助传统、世俗、惯例、资历等,向后来者施压。也可能以“爱”的名义。 饺子的父母一开始和普通家长也没什么区别,用自己家长的优势,指导孩子去走一条“安全”的路。
如果孩子听话,认命,这条“安全”的路就会一直走下去。TA个人内心的需求,就会被压抑,隐藏。 家长可能会沾沾自喜,你看,还是得听我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做出的选择当然更有道理。安安稳稳地在医院里呆着多好,你看你那些出去闯荡的朋友,一点都不稳定,到了35岁以上分分钟失业。 偏偏饺子的母亲没有碰上这么听话的儿子。饺子毕业后就在家“啃老”折腾动画。此时的母亲,本能地做出了一个选择:爱孩子就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既然是孩子的天,除了安排孩子的命运外,我是不是在孩子发现热爱时无条件支持他呢?帮他撑住一片天?!
孩子,没事!妈妈全力支持你。 协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命,让他成为真正的我。饺子导演的母亲做到了。孩子希望的“天”,当然是支持他的“天”,而不是规训他一成不变的天,也不是安排他一切的“天”。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当“天”是那个阻碍他找到自我的“天”时,这个天,就是应该打破的,要逆的天;当这个“天”是支持我,协助我的,那就是我的幸运。但无论如何,一切都在我的控制之下。
所谓“逆天改命”,不是家长期许的阶层跃迁,命,不是命运,而是我内心的呼唤。
4.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谁都可以
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去年爆火的《黑悟空》游戏,他的创始人冯骥,当年也是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生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却投身游戏策划行业,这是另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案。历史上,也有很多艺术家,家里要求他们读法律读医学,他们却走上了自己喜欢的路。例如舒曼、柏辽兹,当代的有罗大佑、周深等等。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孩子从天和命的关系,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天命合一的孩子。他原先的天道给他的路线和他自己的命运是高度匹配的。 比如说 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峰就是这样,一路都是县里的状元理科状元,然后去到浙大读电子工程,自己也就是在这个数据挖掘,先开始做量化投资,后来又做人工智能。如果能生到这样的孩子,家长最轻松,可是这得祖坟冒多大青烟,才能生出这样的孩子。所以不可奢望。第二类孩子是天命相违,但是对自己的命很清晰。刚才想说的饺子,还有这个冯骥,他们有考上985的能力,已经是千里挑一的人物了,但是这条路不是他的天命之所归,他的兴趣在另外一方面,他非常清晰。此时,家长,作为孩子的“天”,就应该学会包容,相信自己的孩子,支持自己的孩子,这就已经是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了。前面讲到,多数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考上985高校,逆天改命,改家庭的命运。你把这种压力加之于孩子,就已经不是合格家长了。第三类 多数普通孩子,需要家长托举。大多数孩子,就像我所接触的家长一样,觉得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或者对孩子什么都有点兴趣,家长应该怎么协助普通孩子,找到自己的天命之所归?这才是大多数家长应该修的功课。这其实也超出了大多数家长的能力。因为大多数的家长,很容易受别人的引导,把原先所谓外在的规则,变成自己的天道,自己在家里又成为那个虚伪的阐教宗师去打压孩子。外面都说考985好,外面都说要逆天改命,改变家族命运,所以在家里你就给我老老实的学习。其结果?背离天命终遭天谴!这些孩子要么就是在学习成长的路中陷入了抑郁症心理疾病不可自拔,要么就算是极低的概率逼出来了,上了985211,结果上大学即躺平,毕业即失业他们的命就已经被其他的真正寻找到自己天命的人决定了。比如说。他之所以去学了医,但是又学不好,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医生,可是等到他出来毕业的时候,已经被 deepseek 的人工智能医生取代了。饺子妈妈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她遇到的是第二类孩子,他们虽然不是天命合一的幸运儿,但他们数理逻辑能力强,应试能力强,在大学时也很快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父母要做的只是包容和支持,不打击。这个难度还低一点。
普通孩子的家长要做得更多一点,他们要做的是托举。
我们要学会给孩子创造多元的场景,让他逐渐找到自己天命之所归,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个人的提升,不打开视野,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不是让你去学数理化,也不是说我的孩子美术有天赋,我得先学美术;对音乐有兴趣,我自己就跑去学音乐。那不现实,学什么?第一步,要学会启发孩子为自己未来规划。首先我们自己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涯规划。先放弃之前的思维模式,放弃对985和211的迷恋,放弃对学科教育,例如语数英提分的痴迷。在孩子16岁之前,协助孩子在多元智能的场景中,发现自己的“命”,真实的自我。有的家长可能觉得,我把孩子送到兴趣班,还不行吗?肯定不行,人生的方向数百种,现在市场上的兴趣班,除了学科教育之外,主流无非就是音乐(乐器和声乐学习为主)、舞蹈、美术、编程、体育(球类、击剑、武术等)等有限的能有完整的考级体系的一些方向。因为只有这些熟悉方向才有家长埋单。但是对于寻找孩子未来的兴趣和方向而言,这些方向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细读两本书:《职业生涯规划》和《多元智能新视野》。
一是建立人生设计、生涯规划的理论框架;二是重新定义智能,放弃对单一智能的迷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二,我们应该真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我们要对未来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环境有所预期,对家庭财务规划有基本的了解。为孩子成长铺平道路,更重要的,为将来孩子能够自由的发展,自己退休后不拖累孩子也铺平的道路。所以,我们还要读那些对未来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有金融专家的学术著作。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本家庭自我成长的书:《复盘》:复盘日本过去消失了30年的权威经济学著作,对我们今天看清未来非常有用;《非理性繁荣》和《非凡的成功》:规劝大家不要随随便便的投资,把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础亏掉。前者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后者的作者是已故的耶鲁大学金融教授,大卫.文森,它被誉为普通人投资的宝典。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处于3-12岁,未来所面临的,一定是长达10年复杂多变的时代。 我们马上开启自我成长的路径,一起来认真详读这几本书。一起帮助孩子发现“我”,做到真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致于沦为躺平的平成废物,被时代淘汰。让我们一起改变应试的思维模式,放下焦虑,回到初心,一起为孩子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