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期末考试火了,原因是太难了。有多难呢?因为我女儿正好读四年级,所以一看到这个新闻,我立刻去找了卷子来看,发现试卷一共有36道题,长达6页A4纸,平均下来每道题仅有约150秒的答题时间。在两分半钟的时间里,孩子们需要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先不说难度,光这个强度就不算低。再看题目,阅读量过大,题型的陷阱也比较多。许多家长都说没有信心拿满分,只敢说及格。甚至还有家长发帖称,自己花了85分钟才做完这份数学卷子。作为数学系出身、家有4年级小学鸡的家长,许多粉丝留言让我来讲一讲怎么看待这张试卷。今天就来谈谈。
PART.01先说结论:很多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我觉得这跟创新八竿子打不着,反而是出题人一次对政策的误判,是他们太急于向教育管理部门展示自己改革的决心,没想到却翻了车。首先,这套试卷最大的误区就是曲解了新课标里提升应用数学能力的要求。 用复杂的文字描述一个数学问题的应用场景,就是提升孩子的应用数学能力吗?当然不是,更别说一些完全跟数学没有关系的题目了。 比如这次考题有一道题说选择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石穿,哪一个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这道题虽然披着概率的外衣,但根本就不是什么数学应用,而是要琢磨出题人的心思。
这道题中最有混淆感的两个答案——水滴石穿和海底捞针,要判断谁的发生概率小,在题里根本没有说清楚判断的背景,到底是依据现实生活经验呢?还是纯粹从物理特性出发? 当然我们成年人一看题,可能会根据成语的内涵快速反应选大海捞针,因为大海捞针说的是希望渺茫的意思,而水滴石穿体现的则是一定能达成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考题哪里是在考数学,明明考的是孩子是否能够琢磨透出题人的心思。 难怪很多人都说这套考题像公务员考试题——洋洋洒洒6页卷子,充斥着生拉硬搬的应用场景,比如考进位制,非要搬出《说文解字》里神农氏的故事做背景——像极了公务员考试喜欢给一大段逻辑并不严密的材料让人做推理,考的却不是推理,而是要琢磨领导意图。 像这样的所谓教育改革,既不是考评什么数学能力,更不像网上说的什么综合考评数学和语文能力。这纯粹就是走进了岔路,为了改革而改革,方向走偏了。 如果大家用这种题目去预估未来教育改革、尤其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大概率要掉坑里了,因为这条路不可能帮我们国家培养出真正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 应用数学,首先也是数学,依然有着数学的严谨性,以及对一件事情的高度抽象化处理,跟理论数学没有区别,只不过它的问题来源于应用,可以让我们把现实生活中那些并不严密、没有办法归纳的现象,用高度抽象的方式归纳成一个严密数学模型,这种能力才叫应用数学能力。 但是这张卷子,除了堆积了大量文字来描述应用场景外,哪道题跟锻炼应用数学的能力相关呢?所以我对这件事的评价就是,纯属改革方向走偏了。
PART.02其次,有人非常赞赏所谓数学考试语文化的尝试,觉得考数学同时考了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核。 这让我想起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近80岁的时候写的一篇关于数学与语文的关系的文章《要重视语文学习》。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的。
在文章里,他说收到过很多数学爱好者给他寄来的解题思路,但他发现好些人会因为读不懂题目而完全解错题,所以他说如果讲话词不达意,写作不能精准地表达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读数学题目还读得七零八落,是不可能做好数学研究的。
这篇文章后来应该还选入了中学教材,成为学好数学先得学好语文的佐证。 深圳南山这套卷子是不是就是苏步青先生教育理念的实践呢? 我的理解是,苏步青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1979年,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是在一个词汇极度贫乏的时代,很多年轻人掌握文字信息和语言信息的能力,是低于一个正常教育水平的。 所以他提醒大家,不是喜欢数学就可以从事数学研究,要把对语言信息提炼这样一个能力的短板补上——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呼吁,甚至是领先时代的。 可是时过景迁,现在的孩子们接触的信息是巨量的,所领会信息和表达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远高于文章背景的那个时代,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去锻炼读题能力吗? 关键是,虽然在数学里加入了成语辨析,但是它锻炼的也不是数学能力啊,纯粹是抖机灵。
PART.03不仅是数学教育走火入魔,语文教育槽点也很多。 我们国家的初级语文教育,特别喜欢追寻字词背后的深意。我并不是说不应该深度解读文本,但深度解读变成过度解读,就有问题了。有时候解读出的那个深意,根本不是范文作者的本意,而是选编者想传递的深意。 另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强调解读,在考试中更是重点考察的内容。 比如阅读理解,堆砌了大量的素材,却钻一些细微表达的牛角尖,特别是那种让从某个词来领会作者表达意图的题目,之前就曾遇到过连作者自己都答不上来的尴尬。中文的近义词特别多,有时候表达可能是出于作者的习惯、审美情趣等,并没有出题者引申的那些复杂内涵,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多年以来就特别喜欢搞这种“上价值”“上意义”的考题。 培养作家或者专业写作者,当然需要更精细化的语言文学教育系统,但这应该是在更高的教育阶段进行的。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教育,目的应该是让人具有一个基本的沟通表达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就是能迅速从别人给的信息中提炼出来关键点,获取有用信息,同时能够有效地组织语言对别人进行精准反馈,学语文应该赋予人这个基本能力。但这个能力能从我们的语文基础教育中获得吗? 以我为例。我自认为我的沟通表达能力都算中上水平:我能够即兴演讲,能够迅速地领会别人在长篇大论中的精髓观点和思想,然后适当地做出回应。可是我读书时语文考试成绩却很拉垮,像高考,我数学800多分(当时是标准分),物理化学700多分,语文只有600分出头。 当然这可能也说明语文的考察体系不能真实反映语文能力,但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体系重视孩子习得揣摩出题人心理的能力,恰恰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重点。
PART.04其实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光琢磨几道考题是无法窥到出题人的深沉用心的。好的出题,考察的能力都不是表面上那几道考题的范畴。 比如去年八省联考的高考模拟,有一道选择题出了一个三维绳圈的问题。
三维绳圈如何在不损坏绳圈的情况下解开,这个问题其实稍微有点空间想象能力的,都不能算一道非常难的题。但如果想把三维绳圈彻底在数学严密推理下解决,这属于一个非常深刻的数学问题,它是三维拓普中的扭结理论,这个扭结理论最终会有一个扭结的不变量多项式,这是到大学阶段专业学习里都属于很细分的专项研究领域。 很多家长被某些大V忽悠说,你看高考都考的是大学知识,所以就必须提前学,于是拼命补课拼命向前学。 其实我要告诉你,除了专门研究三维拓朴的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条理论,这道考题本来也不是考察孩子是不是会用这个理论,因为这是一道只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思维,靠推理就能得出答案的题。 出题人更多是希望孩子从这个推理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三维拓朴中变化的一些规律。如果孩子能够轻松做出来,说明你的孩子数学能力不错,空间想象和整个抽象的推理能力比一般人强,可以考虑在这个方向继续深耕,这就够了,不用提前去学。 再换个角度,如果想提前学,数学里像这样的分支领域,成千上万多如牛毛,怎么提前学? 很多家长心里可能会嘀咕,肯定有人提前学了。 我在这里可以非常肯定地下判断,即便是数学牛娃也不可能在中学提前学三维拓朴的扭结理论,因为连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分析和实分析都没学,没办法去学这些更上层的分支,尽管它非常有用,但它是基于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的基础才可能学。 与其提前学这种高层分支,不如提前去学一些基础的高等数学。而且这些冷门的分支多了去了,哪有精力把每一个都覆盖到? 不要因为某一道题背后有一个深刻的数学分支,就忘记了数学考察的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只要能够介入的这个逻辑进行简单推理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是让大家提前把多如牛毛的数学理论分支全学完。
PART.05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战术定力。 战术定力是基于明确的认识,首先要明确数学培养的是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其实是培养一个人的信息沟通、领会、交流能力。
不要因为一次的考题偏向,就曲解了新课标的目标,更不要把这些基础能力扭曲方向,培养成理解领导意图的能力。 保持住定力的关键窍门就是,到底在教育中,我们是用加法思维还是用减法思维。 教育改革已经悄然启动,我们即将迎来剧烈变化。从学校到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绞尽脑汁搞创新性教育的年代,可能会出现很多探索性的做法,并不就代表未来的教育方向。 当我们看不清方向时,如果还没有战术定力,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刻跟着加课加任务,这就叫加法式教育。 真正为孩子负责的只有我们的家长,家长要想负起责任,只有加深自己对教育的洞察,知道未来孩子要想安身立命,靠的不是揣摩每一个出题人的心思,而是更加广泛的沟通交流、逻辑推理、艺术感受、身体动能、专注性匠人……这些基本能力。 把握了大方向,有战术定力,用减法思维,不因为随机事件被折腾得鸡飞狗跳,这才真正能达成双减的目标,给孩子减负,让他们在相对轻松、愉悦、幸福的成长环境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