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回复: 0

裁员也没用,宋朝官员数量为何一路暴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46年,大宋庆历六年,大辽重熙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不多,但是我看史料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特别活跃。谁啊?他叫张方平,当时的级别并不是很高,是御史台的长官。他升到参知政事,副宰相那还是20年之后的事儿。但是这一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才两卷,光记载他的言论居然就有10处。可以说,他是这个阶段大宋政坛上发言最踊跃的人。这一年,张方平发表了那么多言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向皇帝提出了冗官的问题。他说,仅仅十多年前,两制、两省,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宰相的工作班子,还不到30人,现在已经是50多个人了。十多年前的京官还不到2000人,现在2700多人了。他说自己当年管理低级武官,管的不到4000人,现在呢?6000了。短短这么几年,就膨胀成这样,现在不动手裁撤,以后可怎么得了?张方平提出的这个现象,可不只是现在,从宋代初年就开始了。宋太祖的时候,全国官员的总量,不过三五千人,宋真宗的时候,就到了八九千人。再过几年,包拯,也就是咱们熟悉的包公,他计算过,这个数字又变成了17000多人。你看,不是张方平危言耸听,官员数量确实一直在坚定地膨胀。那你说朝廷重视这事吗?当然重视。官儿多了,行政效率会下降,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发俸禄,朝廷的财政负担也受不了。所以,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运动:宋太祖的时候裁撤过,南宋还有两次大规模裁撤。但结果呢?这两年还只有17000呢,王安石变法之后,全国官员数量变成了28000多。到了南宋的时候,地盘变小了,整顿更频繁了,而绍熙二年的时候,全国官员数量却达到了33000多人。大家都惊呼不得了。结果仅仅4年后,这个数字又暴涨1万,达到了43000多人。你看,药是一直没停,病倒越来越重。关于宋代历史的特征,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叫“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但是,如果仅就冗官这一点来说,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何止宋朝?前面的汉唐,后面的明清,几乎都走过一模一样的路。随便举两个例子: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的京官加上地方上的要员,一共才730个人。但是过了一百六七十年,全国的官员,已经有18000人,加上胥吏的话,人数已经到了36万多人。你感受一下那个膨胀的速度。明代,不仅官员数量控制不住,胥吏的数量更是膨胀得厉害。明太祖朱元璋生前定下的规矩:一个县,衙门里面的胥吏人数标准是二三十人,至多不超过六七十人。而到了明末,一个县的胥吏人数至少上千人。你看,开国的时候,官不多,治理效率也还行,然后官员人数一路膨胀,朝廷一边喊受不了,一边下狠手裁撤,结果到王朝末年的时候一算,官员的总量还是会膨胀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所以,中国的历代王朝的灭亡,有两个观察角度,你既可以说,它是被敌对力量从外面推翻而亡的,也可以说,它是被系统熵增从里面内爆而死的。那这一期的《文明之旅》,我们就借着张方平提出的这个问题,来聊一聊中国古代官僚制中的冗官问题。这个病的病理到底是什么?而且,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1
双面官僚制

在讲冗官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官僚制本身。说起官僚制,很多人的联想,马上就会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贪污腐败等等,不大想得出什么好词。其实古人的看法也差不多。宋代初年有一个文坛领袖,叫王禹偁,宋太宗时代的人,他就说过自己的感受:他说,我老家是山东,当年我还没有中进士的时候,整个州里,只有一个刺史,一个司户,后来我考中进士,回家一看,好嘛,配齐了,什么刺史、通判、副使、判官、推官、监库、监酒、监税一大堆官员,再来看整个州里,收上来的租税还不如原来,人口还逃亡了很多。那请问,怎么养活那么多的官儿呢?不可持续嘛。还有,他说,我当年在苏州的长洲县当知县,虽然有县尉这个职位,但是连续七年都没有人,让县里的一个主簿兼着,怎么样呢?啥事儿也没耽误。后来,到是有了县尉了,也没看见多干什么事。王禹偁的这两个观察其实很有代表性。一是说,官员多了,老百姓养不起;第二是说,官员多了,并没有什么用。那这能得出结论:官僚制本身就没有什么用吗?不能这么说,就像咱们不能因为飞机出了故障,就主张大家干脆回去推独轮车,是同样的道理。可以说,没有官僚制就没有现代社会。更进一步地说,没有官僚制也就没有大型现代国家。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写的《规则的悖论》是批判官僚制最猛烈的一本书。但即使是这样的书,他也在里面也把官僚制说成是一种带有“诗性”的技术。你看他说的:“官僚制,一种通常起源于军方的机械的组织形式,可以被调动起来去实现本不可能的构想:从无到有创造城市,登上高天,让沙漠绽开花朵。”对啊,高铁、航天、我们天天用的手机互联网,都要依靠庞大的官僚系统才能支撑起来。不是只有政府才叫官僚制,大企业、大科研机构,都有官僚制。官僚制让人类拥有了几乎无穷的能力。中国的官僚制非常早熟。西方在近代才建立起来的官僚制,中国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成型了。不要小看这个成就,这里面可有太多的技术问题要解决了。成熟的官僚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来说,大概有这么几个特征:横向有分工,纵向有层级,管理有规则,规则非个性,运行靠文书,提拔看绩效,等等。那你想,横向的分工怎么分?纵向切割成几个层级?管理规则怎么定?怎么尽可能减少官员个人意志在规则中的渗透?怎么制定文书的种类和格式?怎么选用预留官员?怎么确认提拔官员的绩效?等等,这是一大套技术。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历经千年,不断改进细节,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年度,已经很成熟了。要不然,也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发达的中华唐宋文明。但是话说回来,官僚制也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效率低下、还有自我膨胀。今天我们重点说自我膨胀,对应到中国历史的话题上,就是冗官问题。请注意,这不是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古代的问题,只要是官僚体系,它就一定会膨胀,在政府,在企业都一样。这简直就是一个宿命般的规律。所以,研究组织膨胀问题,是现代社会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个显学。比如上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帕金森就说过一个现象,1935年到1954年,英国海军地位不断下降,但海军部从8118人,增加到33788人;殖民部呢?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大大缩小了,但是殖民部从372人增加到1661人。你看,这和大宋朝发生的事情是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帕金森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简单说,就是两条结论:第一,官僚机构做一件事,你给他多少时间,他就能花掉多少时间;你给他多少预算,他就能花掉多少预算。这是官僚机构的第一个本能,把所有给定的资源空间都占满。还有第二条:一个平庸的官僚,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力呢?就是招聘两个更平庸的助手帮自己。明末的侯方域也说过这个现象,一个胥吏,本身就是个跑腿的,但是他也倾向于给自己再弄两个跑腿的。我记得有一个企业家说过,千万千万要警惕那种办公室里的“大白兔”,就是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能力差点儿的中层管理者。这种人会迅速生一堆小白兔帮他解决问题。而所有的小白兔,很快也会生下一层的小白兔。然后就会导致组织膨胀。你看,这是官僚机构的第二个本能,能长多大就长多大。这两条都是从组织内部的动机上做解释。还有来自社会学的解释。研究组织管理的学者就发现一个现象,叫“目标置换”。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官僚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本来的目标很容易迷失,只好盯住一些替代性的目标,甚至直接把手段变成目标。比如,企业要重视生产安全,于是成立一个安全生产的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很容易把搞安全培训变成目标,这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呢,又会再降一级,把提高某次培训的到场率变成目标。你看,目标一层层地坍缩,他们也在干活,但是原来的目标被替代了。南宋时候的洪迈在《容斋随笔》里举过一个例子:洪迈有个一岁的儿子,他有一次给儿子办个手续,材料送到吏部,吏部把材料下到当地的衙门,衙门要求洪迈补材料,主要补两条,第一,让这个孩子证明,洪迈是他爹。第二,让这个孩子证明自己没有犯罪记录。把洪迈气得啼笑皆非。对啊,甭管是吏部还是地方上的有关衙门,他们的目标又不是给你洪迈尽快把事儿办成,他们的目标是办事的时候符合规则和程序,自己不要犯错误。你看,这也是一种目标替代。还有一种目标替代,就是官僚机构把维持自己的存在当做最重要的目标。这和大自然里的所有物种一样,求存,才是最大的目标。那求存的手段之一,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规模。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如果是公司里某个职能部门的老大,你的部门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存在的。那扪心自问,你会允许这个问题在你和部下的辛勤工作下彻底消失吗?问题消失了,你这个部门明年的预算和编制也就消失了啊。不,你会玩命地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多要编制和预算。你不会有什么愧疚感,因为坐在这个位置上,你就有了为这个位置的存在拼搏的本能。这也是官僚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这一类的解释还有很多。但是今天我们毕竟是在讲大宋朝的1046年的故事,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古代的语境,看看在中国的皇权制度下,产生“冗官”现象还有那些独特的原因?
2
合成谬误

关于宋代的冗官问题,现在的研究,大体总结了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代搞出了一种重床叠架的官制,让官员之间互为牵制,一个干活的后面还有八个看着他干活儿的,所以官儿就多;第二,为了推进科举制,所以朝廷录取的进士的数量远超前朝。整个唐代录取进士不过6000多人,而宋朝,仅仅宋太宗一朝就录取进士近1万人。所以官儿就多;第三,朝廷还有一些恩荫制度,所以官儿就多。什么是“恩荫”?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当了官,就成了大树,你们可以照顾自己的亲戚子弟也当官,在你们的大树底下乘凉。假设,我在大宋朝当到了宰相,那在国家有重大典礼的时候,我就可以写申请,指定四个人当官儿:一个本宗的亲戚,比如我姓罗家的侄儿;一个异姓的亲戚,比如我母亲或者夫人家的侄儿;一个门客,一个医生。如果我退休了,那可以再写一份儿申请,再指定三个人当官。如果我死了,临死写遗表,还可以指定五个人当官,你算算,我这一辈子可以拖拖拽拽一二十个人上岸。你会觉得奇怪,自家的亲戚也就算了,怎么还有医生?对啊,那个时代又没有三甲医院。我病了,怎么让医生好好替我看病啊?我是宰相,按规定,我可以指定你当官哦,你尽心治疗。这是朝廷关照我宰相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说到这儿,估计你就形成了这么个印象:冗官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宋皇帝在封官问题上手太松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做的应用题,那么多管子进水,那么细的管子出水,这个澡盆肯定要溢出来的啊。所以,治理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裁撤啊,拼着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财政崩溃啊。你看,传统上看待冗官问题的认知模型,和我们今天谈论一个胖子减肥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胖?因为你每顿饭都多吃了几口,把自己活活吃成一个胖子了呗。说到底,还是因为你意志不坚定,都怪你自己。那怎么才能减肥呢?你就狠狠心,管住嘴,迈开腿,就行了。我们讲冗官,也就把它理解为官僚系统上的赘肉,原因是皇帝的管理水平不高,都怪皇帝,解决办法就是狠命裁撤,不要怕得罪人,不要向腐朽的势力低头,像胖子减肥一样,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么一想,好像整个事情也就很简单了。但是,我们回看历史,不应该停留在这个结论上。为啥?因为如果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喜欢,我们就把它解释为当事人要么蠢、要么坏、要么软弱,归因到古人的某个缺陷上,那这个解释就太廉价了。实际上,我琢磨古人越多,就越觉得:面对挑战的时候,古人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一样的聪明,也一样的迷茫。如果他们反复做出同样的选择,在我们眼里犯同样的错误,那我们只好假设:那一定是因为,这就是他们在当时条件下能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只不过,我们没有身在其中,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们的不得已啊。具体到冗官这件事,你想,一个皇帝怎么可能是一副懒洋洋的表情,任由局面恶化呢?其他大臣反正是官僚集团的一员,没必要往死里得罪同僚,大不了磕个头,臣也没辙,我退位让贤吧。唯有皇帝,如果财政崩溃,他可是最后的责任人,要独自吞下苦果的。所以,为什么皇帝在总体上会纵容官僚体系的膨胀?我举个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皇帝的处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1-15 21:47 , Processed in 0.0858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