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全员面向市场的组织,激发每个员工的市场意识,共同推动企业增长。
上个月,著名产品战略专家、《真需求》作者梁宁老师,在得到新商学的“全员营销增长大会”上,带来主题为《怎样缔造全员面向市场的组织》的分享,其中的洞察非常深刻,一定会颠覆你的认知。
以下是梁宁老师演讲的全文稿(经得到编辑整理),如果对你有启发,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创业者朋友。
作者:梁宁 来源:得到新商学11月全员营销增长大会 大家好,我是梁宁。今年,很多老板遇到下面这种情形:公司做了很有价值的产品,而且市场需求很确定,但销量就是上不去。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衡量公司业务的核心,其实就3点:价值、共识和模式。首先,关于价值和模式的部分,不用做过多地阐述。因为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成立,那根本没有打磨和营销它的必要。最主要的就是“共识”。共识有多重要?可以说,领导力的核心,就是建立共识的能力。如果团队不能达成共识,大家就不会跟随你;如果团队有内耗,彼此相互扯皮,那么,就会卸掉一半的内部力量。同样,如果客户和你没有达成共识,他就不会选你;假如市场共识没有达成,那就意味着你的产品过于超前,如果你继续向前走,每走一步,你都要付出巨大的说服成本,事倍功半。那么,怎么建立“共识”?01 一场“少年得到”工作坊 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张泉灵老师的「少年得到」,几年前,她邀请我做一次工作坊,探讨怎样帮企业做增长。这次工作坊就以张泉灵老师的语文课为例进行。首先,先判断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要卖的这个产品,它的价值是否成立?你看,张泉灵老师的语文课是实实在在有价值的。她是中国最顶级的、面向镜头直接输出口头作文的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作文训练做得最多的人之一。她的语文课,就是把自己曾经受过的作文训练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小学生。这件事非常有价值。但是,课程的销售量,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所以,我们从用户需求的起点开始梳理:用户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付费让孩子学写作文呢?
这个场景通常是这样的:夜里,家长教孩子写作文,但孩子憋字写不出来。于是,家长开始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其中,「少年得到」会成为家长的备选方案之一出现。这时,家长可能会做个尝试,比如先免费试听,接着付费买小课,然后是买一学年的正价课。再往后,还要度过续费的退费期,过了退费期、正价课听完,这件事还没结束。平台需要引导用户续费,而且希望他能够转介绍。好,上面是一次完整的用户旅程图。这里面,我们要确认一件事:用户一直在按照旅程图向前走。因为,如果用户产生怀疑卡顿、跳出了,那么,营销行为就失败了。那次2020年的工作坊复盘下来,用户跳出了122次。那么,这122个断点都要解决吗?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实现所有断点的平滑,因为会让组织的资源超配,不划算。所以,重要的是,识别出最关键、最要命、最核心的断点,然后让用户投票,形成全员共识。在工作坊现场,我们面对这122个断点,四个模块(产品、内容、技术、运营)的领导,把属于自己的部分领走了,活儿很多。但合影时,每个人举着自己手里的一堆活儿拍照时,并没有垂头丧气、抱怨,反而都很开心。为什么?因为这触发了大家内在的“共识”,利他之心、助人之心,这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没有人不想把工作做好,没有人不想更好地帮助用户,没有人不想做出成绩让企业增长。最后,这次工作坊的效果很好,销量后来涨了好几倍。这就是“全员面向市场的组织结构”的功劳。假如管理者没把大家召到一起解决这一堆问题,每个人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里。习得性无助,就是大家心里都觉得有些地方有问题,但自己解决不了,所以陷入一种无力感。所以,企业是一个管道,上游卡着三环,下游卡着三环,如果中间有地方没做好,即使单点再努力,也收效甚微。它需要全员共同面对,把所有卡点亮出来、通力合作。而这也是大家心底愿意干的,是大家内在的“共识”。02 来自雷军的启发:和用户做朋友 “全员面向市场的组织结构”,是谁发明的?中关村的前辈雷军。雷军创办小米时,就是这么干的。当时,他创建了一个论坛,用户可以在上面吐槽。所以,不管你是合伙人还是最基层的员工,都得直面用户的每个问题,用户一吐槽,程序员就都主动加班。德鲁克有句话,叫“好的管理,就是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善意”。爆品战略,也是这个底层逻辑。中国是整个地球最好的一块市场,10亿网民,网络支付也无比通畅。大家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货币。真正的爆品,可以做到国民级爆品。比如,小米第一款产品就是国民级的爆品,一年卖100个亿,小米第一款车出货13万台,平均月销2万台,成为中国造车历史上,销量增长最快的一款新车。
而回顾中国的创业史,你会发现,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的创业老板,其实已经更新了五代人。第一代企业家的特点,本能驱动,拼胆大。我管它叫鲁莽原则,先干起来再说,代表人物“傻子瓜子”老板年广九,属于最早期的用原材料加劳动力创业成功。第二代企业家的特点,从本能驱动,进入到主动识别。这些老板发现,我们是全民所有制国家,而资源管控在政府手里,商机来自于资源变现。第三代企业家的特点,是混合的。今天我们熟知的很多大企业家都是这个特点,他们既懂得计划经济的壁垒和特性,同时也是最先拥抱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的企业家。第四代企业家,是过去20年的互联网创业者,这批人的核心特点是,产品主义。
这里我多说一句,为什么前三代企业家不谈产品?因为那时整个中国市场都“匮乏”,什么都缺。所以,你能搞到货、能供货,就能挣钱。如果你还能有规模地供货,同时效率高、不崩盘,你就能做成大企业。而互联网时期,变成了“洞察需求”。你的产品必须做得比别人好,才有市场。产品力,是赢得竞争的核心。第五代企业家的特点是什么?是拿来主义。我们在大规模地向海外学习,包括我去硅谷,也是在留意看看有什么新产品、新技、新模式可以借鉴。当然,中国在大规模地向海外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已经有了基于本土的原创产品、原创服务、原创技术、原创体验,而且,这些原创模式在不断向全球输出。五代企业家的特点梳理下来,我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共识”。你看,过去20年,中国商业的主流群体——第四代企业家,他们总提一个词,叫“用户价值”,但是鲜少有人认真说这个词,叫“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词非常重要,因为本质上,它是在撬动更大范围的“共识”。这句话,其实雷军很早就讲过了。2011年,他在第一场手机发布会上说,“和用户做朋友”。那么,什么叫“和用户做朋友”?关键在于,当你“建私域、在朋友圈点赞、让用户给钱的时候”,你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你想的是割韭菜,还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更多朋友?03 创始人IP的本质,是做“关系” 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做营销,最关键的是这3个词:IP、流量、饭圈。首先,我说一个我们对流量明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流量明星有流量。真实情况是,他有流量,并不是因为他有关系,而是因为他的饭圈,是他的自己人。最重要的是“关系”。今年非常火的“创始人IP”,本质就是在构建“关系”。今天,我们处在是一个立人设的时代,不单是明星、网红有人设,每个人都有人设。比如,朋友圈里,有人是精英人设,他经常分享会议中有价值的内容、分享在读什么书;有人是自律人设,他坚持跑步打卡、读书打卡;有人是生活人设,经常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风景,等等。这背后,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处在“供给过剩、弹性需求”的时代。人的需求,不再是他以前的匮乏之处,反而是他的长处、强项。因为每个人的长处,其实都是他花很长时间主动投资、积累起来的。社交媒体时代,陌生人正是因为对你人设的需求,才对你产生了需求。所以,立人设变得非常重要。只有有了人设,你才能进入对方的故事里,你的产品才能进入对方的生活。也就是说,人设立住了,当大家有这方面需求时,就会想到你。怎样立人设?这里,我分享一个公式:人设=固定人物分类+记忆锤+外在形象特点+性格+特长。
首先,IP定位。很多人谈定位,第一反应是做“天仙人设”。但是,中国有10亿网民,超过10万人都可以打天仙人设,没有人会记住你。所以,立人设的时候,你要去想,你在对方的生活里,到底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记住,是关系位置。因为一个人不会对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有兴趣。比如,雷军的人设是“国民的电子大佬朋友”,比如罗振宇老师,他的人设是“走遍中国、熟知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一位博学的朋友。总之,要以“我可以成为对方的某种电子朋友”为目标做IP定位,否则,就是妄念。确定人设以后,你的一次次构建内容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抡动记忆之锤的过程,它不断强化了对方对你的记忆。这之后,才是看外在形象、性格特长等软性的部分。但是,我看到很多老板做IP,很省事,没有章法。你要问自己,你的内容构建了记忆锤吗?你依靠这个内容,能够和谁交到朋友?如果没有,那么,你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给平台又做了一些贡献,成为平台庞大的分母。如果你花钱投流了,那么你就又为它每天的营收贡献了N分之一。你所做的事的价值,就是给你的员工找了点活干,增加了一些就业,为平台做了一些贡献。但是,你没有构建起和用户的关系。
什么是关系?商业世界的行为,无外乎两个成果。第一个成果,是成交。没成交说明你跟用户没有形成共识,对方只是在应付你。你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没有成果。第二个成果,是关系的建立。而关系,是基于共识建立的。中国人极其看重关系,但中国人对关系的认知也很模糊。关系是由约定、承诺构成的,比如,两个人领了结婚证,所以是夫妻关系,我们签署了股东合同,所以是伙伴关系。但是,很多中国人有个误区,认为有了关系的名分,就应该享受这个名分下所拥有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资金共享。如果没享受到,人就会觉得感受到了伤害。但其实,真正的关系,是基于“共识”发生的。在商业世界,每个细节、每条信息,彼此之间是不是应该共享、协同,其实建立在彼此的“共识”之上。只有达成了这些具体的共识,才代表彼此之间有了深入的关系。04 真正的关系,只有四个层次 做营销,首先得清楚你跟营销对象构建的,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关系可以分成这四类:需要、喜欢、认同和归属。这四类关系里,第一层是“需要”关系,也是最刚性的关系。因为有需求,才有价值。
你朋友圈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你天天给他点赞,每天在他朋友圈留言,甚至见过面,努力向他表达过关心。但是,当你需要他为你做一件事时,他会拒绝。比如,买你的东西。为什么他会拒绝?因为他不需要。这也是我常说的,你能连接到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人只会和他有需求的人保持联系。所以,见一个人第一面时,你就应该判断,这个人你能帮得上他吗?跟他说第一句话时,你就要跟他讲,如果他遇到哪方面的问题,你或许可以帮到他。这么一来,对方就会高看你一眼。即便他后面想拒绝你,也会顾及你的感受。反过来,如果对方根本不需要你,你再怎么费劲维系关系,也没用。因为他的世界本就可以没有你,所谓的关系,都是你在勉力维持而已。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为了维持这种虚假关系,耗尽了自己的情感和物质资源。总之,做营销被拒绝,其实就两个原因。一是,他不需要你的产品;二是,他不需要你这个人。另外,“需要”这种关系,是非常工具化的。比如,你需要一个人打扫会场,你并不会关注这个人是谁,能打扫就够。比如,你在电商平台买日用品,你并不关注网店的名字,而是只看商品的评价、购买量和价钱这些功能属性。而第二层的关系——“喜欢”,是拥有识别度的。你之所以喜欢一个东西,是因为它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很对你胃口。“喜欢”,会让你记住它的名字,让你有倾向性。不过,喜欢没有忠诚度,人天生喜欢多样性。比如,我喜欢喝拿铁,但你给我推荐了一款奶茶或者果茶,我也会尝尝。比如,我喜欢一个演员,但不妨碍我去看其他演员的电视剧。更进一层、第三层的关系,认同。认同和喜欢的区别是什么?认同,是灵魂层面的关系。举个例子,你在年会上唱首歌、跳个舞,别人可能会喜欢你。但是,如果你做个演讲,别人可能会因为你的表达而认同你。认同,意味着排异。认同是忠诚的开始,人只会对你的同类忠诚。在《飘》描绘的故事中,阿希礼喜不喜欢斯嘉丽?当然喜欢,所以每个星期他都去找她,但为什么他要跟表妹玫兰妮结婚?因为他表妹和他是同类人,他只能和自己的同类在一起。第四个层次的关系,是归属。
归属是很高级的关系。需要、喜欢和认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归属,是以对方为中心,对方比你自己更重要。当你对一个地方产生归属,你会愿意为之而战,你会献出自己。全世界最痛苦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只有需要,没有喜欢,没有认同,更没有归属。因为需要这种关系,是刚性的。比如,很多夫妻、合作伙伴,虽然互相怨念、经常吐槽,但是分不开,因为彼此需要。为什么很多上班族讨厌自己的工作?其实,是因为他只是需要一个每个月发工资的地方,他对这份工作完全不喜欢,也不认同,毫无归属感,所以每天都想逃离。那么,用数字人做短视频营销,行不行?没戏。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数字人,它不会和用户建立真正的关系。数字人,只能给对方提供最刚需的信息。比如,在银行,数字人给你讲最重要的规则、步骤、手续,然后反复重复。数字人跟你的关系,只能停留在“需要”的层面,不能更进一步。同样,从关系的角度思考,在供给过剩的时代,小米手机、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卖得好,是因为用户需要吗?不一定。但是,用户认同雷军。这也是雷军要做年度演讲的原因,因为他要通过每一年的演讲,跟大家讲讲他的真实经历、他的所思所想。他要和他想连接的人,建立认同。在今天工业化生产的时代,绝大多数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会走向过剩。在选择过剩、代餐遍地的时代,用户为什么选择你?要么,你有足够的性价比,卷价格。要么,做品牌,做创始人IP,让更多的人认同你。在这个过程中,AI能做什么?AI可以帮你建立联系,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帮你识别、找到你的同类。但AI没有办法帮你构建关系。
05 构建“自己人的世界” 中国现在有两大女性群体不容忽视,一个是饭圈女孩,一个是广场舞大妈。全中国饭圈女孩加起来,估计超过1亿。再加上广场舞大妈,这两个女性群体加起来,有数亿人规模,这涵盖了中国有消费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女性。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大的规模?因为他们有些需求,只能在这里得到满足。就像我在《真需求》这本书封面所写的,“市场中的万物现出本相,无非就是世人的需求。”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以千万人为单位的网络关系,是怎么形成、怎么构建、怎么巩固的?核心就是,这里是他们的“自己人的世界”。同样,企业的增长靠什么?其实就是,你能在无穷大的外部的世界里,构建出多大的自己人的世界。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创业者帮创业者”的故事,也是我身边的“自己人的世界”的故事。什么叫自己人的世界?就是你身边,有多少人需要你,有多少人喜欢你,有多少人认同你,有多少人视你为归属。商业世界是个你争我夺的竞争世界,当你遇到大事,被攻击,被碾压,遇到风险的时候,有谁会站出来为你而战?这些人,就是你的“自己人”。各位创业者,我们需要去构筑这样一个自己人的世界。能构建自己人的世界,你才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户外运动品牌“思凯乐”的创始人曾花,就是我的这个世界里的一个人。她在2003年创办了这家企业,两年后,2005年,我们认识。曾花和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她出生在湖南农村,长得很好看。她决定只身来北京创业时,她爸爸把所有的亲戚、所有的朋友,所有能借到的钱全都借了个遍,凑了8万块钱,支持她创业。她很勇敢,拎着一麻袋8万块钱,就来了北京,20年时间,把公司营业额做到了6个亿。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我创业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子。由于原来受到的教育,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是很框架化的,非常理想化,不了解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所以,当时创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让我很棘手。曾花完全是在真实世界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所以她会告诉我很多在生活中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比如,我有一个美工,当时他做了一件错事,我罚了他1000块钱,结果他辞职了,我跟曾花讲了这事。曾花说,“天哪,1000块钱!你知道吗,每50块钱要怎么发,我们都会讨论得非常细致,你怎么想都不想就罚人家1000块呢?这是多大的事儿?”她这番话,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的顶尖创业者,其实是在做一个类似于“博士”在做的事。因为它不像“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有模型可以拿来借鉴。顶尖的创业者,是在一个没有先例、完全创新的地方,寻找自己的规律、构建自己的模型,给出自己的答案。所以,我和曾花两个人,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条创业道路。我是20年前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户外网站,后来,我觉得户外这个产业圈太小,果断放弃。当时,我把中国所有户外企业的年营额加了一遍,发现整个产业的GMV是10个亿,但联想集团一个部门的GMV都不止10个亿。所以,不久后,我把公司卖给了腾讯,进入旅游行业,之后又开始做投资,后来机缘巧合进入知识服务领域。今天,我成为一个演讲者,还写了一本书。我换了无数赛道、产业、身份,最近兜兜转转,我才刚刚找到了人生该做的事儿。而曾花2003年创立思凯乐,到现在,她一直都在同一个赛道里,坚持做了20年。我们的路径不同,但我们都是对的。
今天,我们讲创业者帮创业者,该怎么帮创业者?凡是创业,至少都是在干类比于“硕士”阶段的事儿,你不能拿任何一个人现成的东西照搬照抄。但是,你身边每一个人的一点一滴,他的一个行为,或许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参照。其实,我们是在成为彼此的参照,然后在彼此的长线陪伴和鼓励下,找到自己的模式,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最后,我们终将走向自己心甘情愿、有归属感的地方。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