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数百位老人被诈骗,金额竟然高达2000多万。
到底是什么样的骗术竟然如此可怕。
深扒一下才明白,原来是不法商家在平台利用低价卖金子为噱头,哄骗老年人投资最终携款跑路。
该平台声称:售卖低于市场价20-30块钱的黄金。
这是什么概念?
买入价一万块转手就能赚400,也因此收获不少忠实客户。
这群人最少的买了7万多,最多的已经高达66万人民币。
但,平台很快就不发货了。
要么是虚假单号,要么干脆不发货,去找客服要求退款,客服也不回消息。
等追去现场才发现,公司早就人去楼空。
而这群被诈骗的人大多数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最多的被骗了66万,最少的也被骗了7万多。
其中一位阿姨被骗9万多块,她对着镜头痛苦地说:“攒了半辈子的钱让他们一下就骗没了,现在有种活够了的感觉,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截至日前,虽然行骗人员已被抓捕归案,但归还被骗欠款还遥遥无期。
辛辛苦苦半辈子,全成了给骗子做嫁衣。
看着她们在镜头前或是哽咽流泪,或是行尸走肉,有阿姨哭着说:“我现在已经快家破人亡了。”
费尽心机诈骗老人积攒半生的养老钱,多么可恨又可怕的骗局。 更触目惊心的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围剿诈骗,麦多多还只是沧海一粟。
这些年,市面上对中老年人发起的骗局层出不穷。
或者更精准一些,是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去年315的时候就曾曝光过一种类型的诈骗方式。
情感主播开播,直播间大搞剧情,引诱老年人下单购物。
比如说:“婆媳大战,离婚在即清仓甩卖;
丈夫出轨要把老公公司搬空;
和大30岁女友相恋,妈妈不同意怎么办?
王子向公主求婚,进来就可以9.9领黄金。
老公家暴,赚钱离婚。”
最离谱的是,还有人声称:“商品价值连城,但身份特殊被境外势力追杀,希望家人们下单帮忙保存,事后回收,还可以参加拍卖会。”
诸如此类的直播间不胜枚举。
他们往往喜欢利用家长里短的狗血矛盾作为看点。
极大层面上满足了看客的窥伺心理。
用户就很容易点进视频,从开始的好奇观望——相信他们的故事——产生感情——走进直播间购物。
也正因此,很多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
有子女曾对母亲苦口婆心劝说:“妈,这些都是假的,都是团队运营包装的。”
但已深信情感故事的老人却回道:“对面才有运营,有传媒公司,专门有人策划,他这边方没有,所有的都是剧本,他的没有,他是正义的一方。”
甚至还把自己归类为“娘家人”,为自己支持的直播间说话。
遇到同样情况的老年人绝对不是少数,随便点开一个吐槽视频。
评论区都充斥着大量子女无奈又愤怒的声音:“我爸信谁都不信我。
我爸看xx三年,天天一天不落。
我妈也这样,我偷偷给她点了退货。”
最重要的是,这些直播间不但剧情夸张,引诱老年人为他们摇旗呐喊,还制造家庭矛盾。
售卖话术经常是:“你女儿/儿子舍不得,我给你买,他们就等着你人走了,钱好留给他们。”
瞧瞧,这话说的,他们低价售卖就是买给老人的“孝心”,子女不同意付费就是不孝顺。
卖货还不够,还要恶意挑唆子女父母间的关系,何其恶毒!
而且他们售卖的商品也多是三无。
像什么塑料翡翠,三无化妆品,玻璃大钻戒,小作坊羊奶粉,9.9的金器,甚至还有复活项链。
所谓复活项链,顾名思义就是戴上这条项链不用吃药不用打针,就可以遇难成祥、死而复生。
曾有主播在直播间现场戴到一位胸口疼痛难忍的大妈身上。
对方立马活蹦乱跳。
一时间直播间下单无数。
如此夸张的表演,如此虚假的疗效承诺,任谁看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骗局。
但爸爸妈妈们却还是一茬又一茬跳进诈骗的巨坑。
很多子女对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是打不得骂不得。
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父母还是该干嘛干嘛。
气的她们发上网求助,怎么能让父母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饶是如此,效果依然不佳。
要让他们不再上当,一味的压制是没有意义的,要找到老人频频被骗的根因才是重点。
曾经有人说,这一代的老人之所以频频上当受骗,归其根本是子女的监管不够。
但这种监管绝不是暴力压制。
截止去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而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常态是,子女在外工作,无暇顾及父母,每天不过寥寥几语,甚至有时候忙起来好几天才想起来和父母说几句话。
为了打发无聊孤寂的老年时间,父母就会想要在网络上寻求情感寄托。
但这就很容易滋养老人受骗的温床。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广泛覆盖,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爆炸。
在老一辈的年代,媒体和报纸就代表着权威,他们对网络的复杂环境就会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
这就导致他们更容易接收谣言、上当受骗。
比如说早些年的“震惊体”、“标题党”等谣言文章,就是如此。
无法对此作出判定的他们就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一环:点击--阅读--转发扩散。
如果不法分子有心在其中一环诈骗老人,他们很难在第一时间识别并拒绝。
像前段时间浙江80岁老人就险些被骗。
老人自称是接到“网信办工作人员”电话后,对方声称需要通过购买黄金的方式验证清白。
老人为此卖掉房产购买5公斤黄金,价值超过200万元。
幸好及时追回,才避免了巨大损失。
说来心酸,宣传反诈力度这么强,老人也未必对此毫无察觉,但他们还总是陷入困局是什么原因?
归根到底,是缺乏理解和陪伴。
曾经有一档法制节目,主持人采访那些受骗老人的时候。
他们纷纷提到一点:“热乎劲别提了,自己的子女都说不了那么好,咱们就相信了。”
甚至有一个案例,不法分子向老年人兜售非法保健品。
被骗老人遍布全国,且基本都在80岁以上,该团伙已获利近400万元。
按理说如此庞大的数额,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他们勤勤恳恳、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养老钱。
这群人被抓应该是恶有恶报,大快人心。
但让人诧异的是,就在向这些被骗老人询问的时候,一些老人不仅放弃报案,更有不少老人为骗子求情求轻判。
甚至有一名87岁的老人不住地求情:“能不能不要处理他们,他比我儿子还关心我!”
不是不懂,是为了那么一点陪伴和温情,明知而为之。
根据心理学研究,老年人其实比年轻人更加容易相信别人。
而且对自己的信任会演化成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在很多老年人的意识里会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怎么会上当呢?
很多人为此生气,觉得怎么就那么犟,怎么就不听劝,却不知道这也并非他们的本意。
人在衰老的过程中大脑容积减少,思维就会逐步变得缓慢、僵化。
同步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我认知感下降,大多数老年人会丧失一部分对生活的管控权。
年轻时唾手可得的事情到了老年反而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目标,难免会大受打击甚至产生“我不服老,我要健康长寿,我要让人看看我还能行”的思想。
比如盲目购买保健品、复活项链的背后就是:不给子女添麻烦,自己解决病痛。
本质是老年人作为人的心理需求变化。
这时候就迫切需要情感寄托和积极引导。
如果不能在家庭中获得这种抚慰,很自然就会被给予了他们抚慰的不法团体钻了空子。
所以与其抱怨:“我爸妈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
不如多花一点时间陪伴他们。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陪着他们吃饭逛街出门散心,让父母享受沟通,享受陪伴。
即便有人行骗,这种条件下的老人也轻易不会上当,而且即便老人识别不清,家人也能很快发现问题遏制问题,避免发生重大损失。
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另类的陪伴转移父母的情感需求。
比如说给父母报个老年大学,让她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习、艺术之中。
再比如给她们布置任务,每天晚上要汇报今日完成进度,忙于处理问题根本无暇理会空洞无用的诈骗。
这种陪伴哪怕是远程的,哪怕只是日常打卡聊聊家常,都能让父母在日渐迷茫的晚年生活里感受亲情,肯定价值,完成自己的角色该完成的任务。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除此之外子女最好也牢牢掌握父母的经济情况,时刻普及最新骗局。
一味的高压、批评除了让亲子关系紧张之外解决不了任何实质问题。
人老了,不聪明了,可能有时候出点小错给孩子们带来了麻烦,子女在家庭工作的夹缝里还要为父母收拾烂摊子,这的确压力很大。
但也别忘记,是谁抚育了你。
你牙牙学语,她教了一遍又一遍;
你蹒跚学步,她教了一次又一次。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本是好心却让苛责扯断了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