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回复: 0

大学教育,正在越来越没用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6 08: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各大社交媒体,总是能够很容易地看到许多来自大学生的吐槽。

“大学知识越来越没用了”,“用最努力的青春,换最水的大学”……
在离开学校奔向社会之后,许多人震惊地发现,自己花费四年乃至更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让自己在工作里如鱼得水。大学和工作,只能说是关系不大。大学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如此割裂?

首先是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割裂。
许多人开始实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大学生涯里什么工作技能都没学到。用着十几二十年前的课本、操作着上世纪的软件或设施,重复造一遍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之前先辈们发明的轮子,是很多大学课程的真实写照。长久以来,本科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都格格不入。这个问题已经不能说显而易见,而是基本人尽皆知。根据麦可思《2023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2届学生里,有59%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6%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但这个问题很难被解决。从原则上来说,目前教育部规定本科培养方案四年修订一次。但从实际出发,受限于学界传统与师资力量等因素,大部分时候培养方案调整的范围很有限。这就导致大学的培养方案几乎不可能跟业界同步,永远要慢一拍。
因此,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和招聘需求之间都存在割裂。以社会学专业为例,它的培养方案往往十分偏重理论研究。
一般课程涉及社会学概论、经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等众多理论,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个不同细分领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但到了实际找工作时,面向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的招聘往往看重的是社会学专业研究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能力。没人关心怎么理解福柯、布迪厄或者鲍德里亚。

当然,如今大学课程中都配有“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理解、学习就业创业知识。
但很遗憾,这些课程很少有什么作用。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的副教授谢宝国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其实非常低,人员以兼职为主。他所在的课题组曾到27个省、区、市的158所高校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在这158所高校中,配有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高校占比只有5.68%。可以说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就是由没有创业过的老师讲创业。真正做到了“纸上谈兵”。

实际上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找实习和找工作的门槛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想要找到一份实习不仅需要通过简历初筛、笔试、面试等重重选拔,一些专业,比如传媒、经济、医学等甚至还可能需要付费实习。而这些情况,就业指导老师知道的可能还没有小红书多。甚至一些情况下,高校的课程设置还会给实习带来阻碍。如今部分人在大一已经意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到了大二实习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但许多专业的重难点课程也往往安排在大二,这会让学生分身乏术。一些课程比较繁重的专业比如法学或者机械,还会在大三大四排不少课,让学生很难有充足实习的时间。

不否认有些大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环境,但这与大学无关。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较为优越的本科生实际起薪、就业地区和单位的层级以及就业满意度都会更高。但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以上条件并没有多么优越。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需要面临就业问题的学生来说,就业前的唯一准备就是大学教育。当然极少数顶尖院校比如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不必担心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毕竟不管他们大学受的教育如何,找工作时的机会都比普通人多得多。但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可能短时间内很难有答案。

就业这档子事儿,迷茫的又何止大学生。
如今社会中的职业分工,已经发展到了异常精细的地步,真正做到了“隔行如隔山”。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就业新人,还是转行跳槽的职场老手,大多数可能都是两眼一抹黑。
加入星球【职百问答】,为你科普上百种职业,解决上千种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9-17 04:31 , Processed in 0.0620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