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回复: 0

是的!我们都是没有见识的父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4 1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储殷老师的一段短视频,着实刺痛了我一下。
1

他的大意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普通人,都是可有可无的人。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是自己在加戏。父亲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觉得孩子有天赋,很可能是因为见过的世面太少。大多数人,能把自己照顾好,有一点快乐,不给别人添麻烦,就很不容易了。
我想到去年12月的一件小事:
8岁的女儿第一次去参加网球比赛(小场),是一次在佛山的比赛。她打得十分淡定,小组第一出线,进入了16强,最后输给了那次比赛的冠军,还是一个男孩。当时我们看完比赛后“得意忘形”孩子每周只练一次,两个小时,就有如此成绩,比我当年强太多了。我可是工作后才学的网球啊。
我甚至把女儿比赛的视频发给了我的教练,问孩子是不是有天赋。教练当然不会拂我的面子,夸了几句。梦醒不需要太长时间。半个月后,孩子去参加广州市的“市长杯”,两轮轮空后,首遇强劲对手,一分未得。市长杯的八九岁孩子的水平,连我这个大人都打不过。孩子醒了,决定每周加练。我也醒了,我当时的感觉和储殷说的一样,半个月前我以为孩子有天赋,是因为我没见过世面为人父母,肯定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大千世界,我们没见过的世面何其多。说真的,我也就是在我自己的领域略有所知:大学专业(数学、统计)、工作后的行业(金融、理财、互联网科技)、兴趣(历史、科学、数学、教育)其他方面,我所知甚少。
2

既然没见过多少世面是常态,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知有限,为什么储殷的话还会“刺痛”我?我细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
还是希望孩子“有点出息”,活出一点意义,一点人生价值。
储殷却提醒,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可有可无的人。如果孩子能有点出息,那是他的造化。
我们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所以才会如此焦虑也许很多人都在辩解,我没有啊,我对孩子要求不高。
以下现象,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幼升小,就开始补课,美其名曰“思维课”,20以内加减法还没会呢,时间还不会看,谈何“思维”?全民学乐器。学也就罢了,孩子需要一点音乐素养,但孩子好玩不爱练,大人就生气,开始讲大道理。你是要培养郎朗李云迪,还是要培养一个音乐附中学生?
全民学美术,明明还在涂鸦阶段,却非得上兴趣班,非得画出个模样来,还要参加美术考级。近几年,美术考级愈趋低龄化。。。。
不再一一列举。以上种种,我们可以推给社会,是社会和机构,是商业化造成的焦虑。但是,父母也是其中的积极推动者。因为有一定的期待值,无论是学科(语数英),还是素质(编程、运动、美术、书法、音乐、围棋等),父母不敢输在起跑线上,都想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见识少,希望得到所谓“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中肯意见,结果得到的却是“教育顾问”的吹捧。结果是,参加了十几个班,专业意见没听到多少,焦虑却多了很多,孩子的优势也没有找到,到了小学高年级后,所有的班全部不坚持了,还是回归学科吧~~这是我身边朋友孩子的常态。对孩子有一定期待错吗?希望孩子有出息,错吗?我觉得都没有错。什么是天赋?切不可极端化。
在同一个人群中,如果你的孩子能同样不经过专门训练的前提下,在同龄人中排进前5%,就算有一定天赋,可安身立命;百分之一,可以算是人才;万分之一甚至千万之一,那就是人中龙凤了。作为父母,不宜对孩子期待过高,但还是应该多元化尝试,找到孩子有兴趣且有天赋,能力上能排进前百分之1-2的那个领域,让TA快乐地坚持下去。切不可在发现TA成不了专业演奏家,就断了孩子的音乐之路;也不应发现他成不了画家艺术家,就不让他学美术。。。殊不知,金字塔的塔尖之外,还有无数的行业与音乐、美术相关,亦与商业相关,可安身立命。在兴趣、天赋和未来职业生涯之间找到平衡,是有可能的。
3

家长帮孩子寻找方向的过程中,常常会走入误区,滥用挫折教育,滥用鸡汤。“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兴趣班,一定要坚持下去哦~~你此刻不坚持,未来做什么事都会半途而废”;“既然你选择了,老师让你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再枯燥你也得练。”
这些话是否似曾相识,大人做不到的事情,却让孩子去坚持。最近,英伟达创始人、最近风头超过马斯克,被认为是新一代教父的黄仁勋在斯坦福商学院的一次访谈中说,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磨难,没有韧性。“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做,但我还是祝愿你们都能经历足够的痛苦和磨难。”9岁移民美国,曾经的校园霸凌,曾经的洗碗工经历,都成为他成长故事中经常提及的磨难。听到黄仁勋这番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挫折教育很多父母,都十分推崇这种挫折教育。父母对挫折教育的推崇,其实是源于“成功学”,我们渴望自己的孩子如他们一样“成功”。但,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挫折教育或许是成功的一个相关因素,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扎克伯格的成长就没有多少如黄仁勋似的磨难。而经历过挫折,不成功的人才是大多数。父母希望培养孩子的面对生活的韧性也没错,事实上,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困难。比如说,孩子如果爱上了踢足球,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遭遇失败和痛苦,例如一直当替补无法上场,输球、被对手撞倒等等。当TA弹一首曲子,但左右手不协调,怎么都弹不下来大发脾气时,TA也在遭受挫折,我们如何陪TA跨过这道难关?
我所理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在孩子遇到这类困难的时候,与孩子积极沟通,教育孩子勇敢面对,积极克服困难,而不是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而且,这些挫折教育,最好是在孩子真正有兴趣的方向中,TA也更有可能有动力付出,TA的付出才更有价值。家长不是动辄抬出那些成功人士的说法,抬出“不坚持就一事无成的鸡汤”,来激励那些本来就并非是塔尖的孩子,剥夺他们在那个领域刚刚体会到的一点点快乐。
对于并非塔尖的普通孩子,晚一点起步没关系,不每天练习也没有关系。家长发现并保护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兴趣,和一点点小天赋、一点点小信心,帮助TA坚持下去。让普通的TA,找到那一点点小快乐,这可能是TA未来安身立命的方向。有的孩子特别懂得安慰人,看起来如配角,他将来能成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有的孩子做得一手好菜,将来可以当一名出色的厨师;有的孩子对音乐美术有不错的审美,未必能达到艺术家的高度,至少将来可以成为一名音乐或美术老师,或艺术推广者。孩子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在某一项能力上超过90%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幸福天地。4


话说回来,家长难以从孩子身上发现小天赋,或许也是因为没有见识。
这听起来很吊诡,觉得孩子有天赋,是见识少;觉得孩子没有天赋,还是因为见识少。过去,我们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很单一,以高考应试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现在,哪怕是冲进了985高校的孩子,毕业后也是大量失业。即便上了斯坦福,也可能会被黄仁勋说缺乏抗压能力,难以成功。看起来,以考好大学、报热门专业,方便找工作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正在使我们越来越见识短浅,更容易误判孩子的天赋。
因为只有一条路,很多家长干脆自我麻醉,孩子成绩好一点就冠以天赋。同时,因为我们缺乏视野,不知道怎么分辨孩子能不能靠某项能力安身立命,身边又没有足够资源,认识的人也是思想高度统一,一聊天就是“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孩子又报了什么课外班”,这就形成了信息茧房,导致了集体的无见识近年来,国外推崇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孩子从中学开始接触各行业内部人士,从而判断自己未来的方向,或许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在孩子成长早期,我们不妨将它定位为,通过多元化尝试进行职业探知的过程。
最后,作为家长,我们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时常会因为某些成功人士自我包装式的分享而失去方向,再用“清零”心态看待孩子未来成长,恐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2 22:19 , Processed in 0.0791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