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关于教育改革的重磅新闻是一个接一个。先是去年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年年头又启动了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荐工作。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在全国设立64个实验区、192所实验校,着力解决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模式,总结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在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改革有哪些具体要求?
1.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测和教育督导,确保区域内学校开齐各类课程,特别是劳动、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开足规定课时。
2.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指向问题解决的实践成果,指导学校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化落地。 3.改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指导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和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考试与作业管理,提高命题质量,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控作业总量,学生学业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4.强化教研支撑。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开展指向教师需要和问题解决的研修活动,重视开展参与式工作坊、基于行动研究的教研活动,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指导学校开展好校本教研,探索跨学段、跨学科教研。
5.推进数字化赋能。探索建立服务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数字化平台,丰富和拓展线上教学资源,指导学校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中的深度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强化数据赋能,推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评价。
6.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整体统筹规划区域科学教育实施,配置科学教研员,提高小学科学课的科学专业背景教师占比,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水平,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加强中小学实验员配备。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指导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积极推动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等专业资源服务中小学校。
7.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探索区域深化读书行动的有效途径,指导学校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学生读书内容、创新读书行动载体、健全读书长效机制,积极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所有这些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双减”的基础上,建立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所谓“优质”,就是基础教育要着重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均衡”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无论是在有“鸡娃天花板”之称的北京海淀区,还是在贵州的偏远贫困山区,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都要保持一致。在工作实施环节,《通知》还提出:每省份可推荐2个实验区和6所实验校,既反映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又体现不同教学改革特色。实验校应不在实验区内,小学与初中学校比例均衡,且至少包含2所乡村学校。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未来的教育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普通家庭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出路呢?家长朋友们不妨看看这两个视频,希望它们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