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我的朋友,以为我是个喜欢社交的人,因为他们在网络上感觉我似乎是足够活跃,然而实际上我很少有社交活动,尤其是参与线下的活动,对于各种会议邀请更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对他人的错误印象很容易建立,而且很少有人会进行后续验证和结论的更新。每个人都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无论是对事情还是对他人。 过去几年里,我在线下和朋友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过,回想起来,虽然次数少,频次低,见面有限,但面对面沟通对我而言,仍是必须要的,也给我带来足够的有效信息和启发。 从去年以来,我甚至试着去主动约朋友见面,或是请求见面。并且努力让每次见面不浪费时间,起码能为朋友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愧疚感会少一点,挫败感也会少一点。没错,约人见面总是会产生挫败感。这也算是我这几年的主动改变。 微博上有朋友几乎不和人线下见面,只在网上沟通,平时还不用微信,我做不到这样,而且,线上的交流信息密度太低,噪音太多,有时候会给自己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足够多的外界信息,其实并不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落伍。 前不久去广州参加微信公开课,更是加深了我这个判断:线上的无数次闲聊或许也没有一次线下面谈的信息量大。我是指那种充分的沟通,参与讨论者限制在三五人最好,如果人多了的话,最好彼此都认识,能聊到同一个话题。 我和几位年纪相仿的朋友每年会固定聚一下,花上两三天的时间同步一下近况,聊聊当下存在的问题,每次都会有所收获。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数年。 至于那些会议型的场合,社交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需要后续做持续的投入和沟通才行,我常常对此感到疲惫。说过很多「以后有机会多交流」,但实际上这次见面就成了最后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