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回复: 0

“柳家坪”的三十年,诠释脱贫攻坚为什么能丨对话《山河锦绣》总编审王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5 12: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面是上级政府因污染问题关闭水泥厂的决定,一面是因不理解而聚在厂门口讨要说法的村民。《山河锦绣》最新的剧情展开中,位于陕西秦岭腹地的柳家坪村,再次迎来了脱贫路上的新考验。
面对情绪涌动的村民,柳家坪村支书赵书和(李乃文 饰)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解,不仅点醒了乡党,也讲到了观众的心坎里。


“看得揪心,以前的苦日子”“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用命挣钱再用卖命钱买命,不值啊”……弹幕中热烈的观众反馈,也充分印证了柳家坪村一波三折的脱贫致富路,所引起的广泛共鸣。
全景式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河锦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承制,于近日在央视一套首播,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同步播出,广东卫视联合播出,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特约播出。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开播首周《山河锦绣》便取得了平均收视率1.472%的优异成绩,位列黄金时间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一。


不过,收视成绩并不是这部剧引起业界关注的唯一原因。
在众多反映脱贫攻坚壮举的电视剧中,《山河锦绣》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农村三十余年扶贫历程的作品。主创以重点贫困村柳家坪为“麻雀”,讲述了两代基层干部在传承和发展中,带领村民拔穷根、治穷病的感人故事,也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变迁史、心灵成长史。
从呈现效果来看,很难相信这部剧从创作到播出只用了短短11个月。近日,影视独舌连线了《山河锦绣》总编审王浩,请他详谈了这部剧的破题之道、落地之法和对扶贫主题的深入挖掘。


王浩破题:何为全景式?
“全景式、史诗感,这两个关键词是台里交办创作任务时的总要求。”
2021年,在总台策划的向二十大献礼的剧目中,一部反映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电视剧创作任务交到了王浩手里。面对这样一个高要求的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找准破题思路,才可能一通百通。
然而,对于一部启动于2021年12月的扶贫题材电视剧来说,破题谈何容易?
“2020年是我们国家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这一两年间,讲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故事的农村剧大概拍了五、六十部,已经播出的也有十多部。集中创作很容易导致题材过度开发,这些作品在人物、叙事以及影像风格上,已经出现同质化的倾向。”


要拍扶贫全景,但不能再重复当时已有些模式化的单元结构叙事。在总台领导充分肯定和直接指导下,王浩还是在对“脱贫攻坚”的纵深思考中,想到了新的全景呈现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消了农业税,包括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主题……三十多年来,党的农业政策有怎样的演进发展?党为什么会在‘十八大’以后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议?按照这个思路去梳理,我确定了《山河锦绣》的创作方案,要写好两个方面的关系——党和农民的关系,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在王浩看来,写好党和农民的关系是《山河锦绣》的第一叙事曲线。
这条叙事线,首先要写清楚的是党在领导农民摆脱贫困的道路上,落实过哪些政策,探索过哪些方法。王浩带领主创团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要农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以此作为故事铺排的重要依据。


“梳理政策发展线,一方面是要写透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初心,另一方面也要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了这么多利好政策,还没有彻底消除贫困?”中国的扶贫政策从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鼓励乡镇办企业,再到如今的精准扶贫,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困境。“把内在连贯逻辑拍清楚了,全景式表现扶贫进程的难题就解了一大半。”
对脱贫攻坚阶段工作的全面表现,则是党和农民的关系这条叙事线的重中之重。
以往的扶贫题材剧大多从微观、中观视角出发,择选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进行改编。但王浩却在《山河锦绣》中挑战了对脱贫攻坚实践的全进程、全景深的表现。
“从中央调研组的调研摸底和建档立卡工作,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6字方针的提出;从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下乡,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再到招商引资和产业扶贫,我们都在剧中有所体现。或有详略之别,但视角是多维的。”
讲清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山河锦绣》的第二叙事曲线。
《山河锦绣》第一组较大的冲突,便由半山村、柳家坪这两个有世仇的村的合并激化而来。之所以这样启动故事,一方面是对农村遗留的姓氏和宗族制度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还去挖掘矛盾背后的根本问题。
“两个村的人结下世仇、矛盾不断,根本原因是贫穷。人多地少、条件恶劣,为争抢有限的资源大打出手,这就是穷根。”在表现柳家坪村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山河锦绣》塑造了两个基层村干的典型形象。他们对土地态度的区别、演化,正承载了王浩想要表达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主题。


“村支书赵书和对土地饱含深情,他始终坚持农民就是要种好地,要靠粮食吃饭。村主任柳大满(胡明 饰)头脑更灵活,他有着带村民快速改善生活的渴望,因此主张进城务工、办水泥厂。”
在王浩看来,赵书和既代表着传统又代表着理想,正是有着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农民,我国才能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柳大满这个人物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确实带领乡亲们暂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他急于摆脱与土地关系的选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无益于农业的发展。


“脱贫并不仅仅意味着收入的提升。只有摆正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才能防止返贫,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这正是《山河锦绣》要着重讲清这层关系的原因。”
落地:典型“柳家坪”
确定破题思路后,《山河锦绣》便进入了艰难又紧张的剧本创作阶段。
请由甲担任第一编剧,王浩首先看重的是他农村剧的创作经验和相关采访积累。“由甲是陕西宝鸡人,90年代我就跟他有过合作。他不仅有农村剧创作的经验,也在农村生活过。写农村剧必须要有地域性,泛泛来写很容易失真。所以我跟他商量说,就写他最熟悉的,把故事的背景落在陕西。”
从最终呈现来看,虽然柳家坪是一个虚构的贫困村,但却足够扎实、鲜活和个性。
编剧由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中不同的陕西山村。观众熟悉的陕北黄土高坡,在这部剧中被陕南渭河流域的山清水秀所取代。影响村民生存与生产的自然灾害,也不再是干旱和沙暴,而是水患和泥石流。
“剧中泥河的水患治理问题,柳家坪通过建大棚种木耳实现产业化脱贫的情节,都有发生在陕南秦岭腹地的真实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西部地区整体的脱贫进程,编写而成。”王浩介绍说,“要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首先得让他信这个环境,信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所以,柳家坪必须要扎实,要有地域个性。”


为了与柳家坪地域性相适配,《山河锦绣》采取了全方言表演。选角时,主创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最终搭建了陕西籍演员高达八成以上的阵容。主角挑选上则兼顾了演技、影响力和地域气质。
“剧组的语言指导是扮演聂爱林的演员张浩。四位主演中,胡明是陕西人,有时也帮着演员们纠正陕西话的读音。李乃文是宁夏人,王雷是辽宁大连人,颜丙燕是北京人,但他们的语言能力都非常强,跟当地人用陕西话交流一阵子之后,就能把口音模仿得挺接近了。剧中我们使用的是陕西普通话,并不是纯正的陕西方言,演员适应得都非常快。”


《山河锦绣》拍摄时,剧组曾经给王雷提出过“放宽”的要求,当他的角色到市里、省里工作时,可以用普通话表演。但王雷当时每天都沉浸在用陕西话“遛词”的状态中,甚至不愿意改口。“他说如果用普通话演,感觉就不对,不会演了。”王浩笑着补充说。
地域个性让“柳家坪”鲜活,但要成为贫困村典型还须具备共性。
柳家坪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也正是《山河锦绣》在创作过程中着重提炼的。“柳家坪贫困的原因具有普遍性,脱贫的过程更具有代表性。”
柳家坪是一个因为自然灾害而两村并一村的地方,原本就因泥河水患频发、土地资源匮乏,两村合并后人口增加,土地更加稀缺,因此穷根深种。
“中国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地区,致贫的根本原因都是自然条件恶劣。在这种环境下,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命运。越是贫穷闭塞,观念越是守旧,与外界发展越是脱节,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柳家坪村的脱贫之路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步步试探,均与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紧密结合。
“为了治泥河水患、保护农业生产,修大坝是《山河锦绣》最先涉及的扶贫举措。”所谓水利兴,五谷丰,天下定。在王浩看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在做的农业基础建设。
“然后便是进城务工和兴办水泥厂。我国目前的农民工规模高达8000万,他们为脱贫做出的努力,值得尊重和肯定。兴办乡镇企业又因为产业落后、污染等问题而关停,在中西部地区的脱贫实践中也较为常见。毕竟这些企业大多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淘汰、转移而来,带来经济增收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
《山河锦绣》将整个扶贫政策的发展过程,都落到了柳家坪这个国家级贫困村上。村子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经历的起伏、村民们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都具有代表性。
最后,柳家坪的共性还体现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身上。
除了赵书和、柳大满,《山河锦绣》中还塑造了国文(王雷 饰)这么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领导干部形象。他在柳家坪村长大,学成归来进入县政府工作,从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做起,一直心系柳家坪脱贫进程。
“他的父亲曾经在柳家坪老区搞过土地革命。后来下放他又回到这个村子,国文就是被柳家坪滋养长大的。国文的父亲身上体现了第一代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忧虑感,在国文这一代人身上则是充满了理想情怀。”
像国文这样坚守初心、呕心沥血,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干部,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最有力支撑。“正是因为有成百上千个国文奋战在扶贫一线,我们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王浩补充道。
透视:三十年中国农民心灵史
《山河锦绣》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起,一直到2020年处收笔。这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扶贫史,也是中国农民的生活史和心灵史。通过对农民群像的塑造,《山河锦绣》兼顾了经济条线的书写和生活史、心灵史的勾画。
剧中的贫困群众,绝不是面目模糊、被动接受的一群。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柳家坪,但同一代际的村民观念、性格、处事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几代人之间的价值交锋,更是不乏火光。
“《山河锦绣》中,我们特意突出了村民的个性。比如,族长三爷是长者,在农业社会中有着特殊地位。而老一辈农民中,有的类似赵书和的父亲赵山杠,比较固执、认死理,守着祖训不肯放;也有的像秋玲的父亲柳光泉,愿意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变通。到了中生代村民就更丰富了,有像赵书和、柳大满这样致力带着乡党脱贫的,有像柳秋玲这样坚守教育战线的,有像叶小秋、赵刚子这样质朴肯干的,也有像柳满仓、柳满囤这样懒馋赖的……到了以高枫、赵雅奇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能力更强、观念更先进,分别以扶贫队队长、第一书记的身份回到家乡,奋战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村民们的内在动力,陈旧的“等靠要”思想要打破,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接纳学习。《山河锦绣》将柳家坪几代人一步步破除思想坚冰,立智也立志的过程细腻刻画,最终实现了以扶贫全景映照农民心史。
《山河锦绣》的创作是集团作战,编剧团队、责编团队、导演团队、演员团队、前后期制作团队高效协同,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创作到播出的艰巨任务。
“希望《山河锦绣》能让更多观众全面了解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也希望我们交上的答卷,能真正带给大家全景式、史诗感的审美体验。”王浩总结说道。
文/铁皮小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9-19 09:03 , Processed in 0.0780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