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多,都是在为接下来的内容生产扫除盲区,正所谓认知不明确,做啥都容易抓瞎。内容生产方面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无非就是去制作内容,大多数情况下更侧重于自身内容的制作,也就是跟企业、品牌、产品相关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内容分为自身内容、用户内容、第三方内容三大类,下面详细阐述不同分类的具体策略。 自身内容从企业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企业简介、企业历史、企业团队、企业规模、企业愿景价值观等标签,围绕这些标签进行介绍,但建议还是用创始人或IP的身份向用户讲述,讲人话般娓娓道来,更具人情味的同时以契合用户的口味。单纯官方死板的描述已然没有多少乐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想去打造IP的原因。 IP除了定位形象是拟人化之外,输出的内容也是自带个性的,口语化的场景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感。IP能否代表企业正确地对外发声,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跟企业的发展战略揉合在一起,随意设计一个只会播放广告的IP形象,无非只是个转述的角色,体现不了品牌的特点与价值观,这种非常玄学的设计,建议联合品牌部门去合力打造。 当然,自身内容还包括了产品,产品细分的标签那就多了,比如产品故事、产品知识、产品优势、产品卖点、产品说明、产品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场景等。品牌也诸如此类,像品牌故事、品牌形象、品牌价值观、品牌植入、品牌联名等。基于行业范围内的话,自身内容也可以涉及一些行业信息、行业报告、行业技术、行业标准、行业数据等标签去制作。不过,行业内容多半是为了背书,比如某行业报告表明,我司产品达到什么样的市场占有率之类的。 第二类是用户内容,由用户参与进来制作的内容,在产品研发、上市这些过程中都可以给用户一些参与的空间,类似于养成一款产品的游戏,期间有用户的设计、体验、反馈、宣传等内容,证实了产品是基于用户生产,升级之于用户,对外输出则更有说服力。同样的,产品在销售和售后过程中产生的口碑也需要积累,放到内容素材库中以便制作取材。私域社群中产生的内容就更不必说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类内容是由第三方机构制作的,比如媒体报道、热点事件、自媒体达人(非用户)、代运营公司等,此类内容仅作为补充,对我们的用户有价值或者产品有关的,均可以参考使用。了解完内容的分类,制作的时候也有一个常用的方法论值得借鉴,除了以上三类内容,日常撰写运营文案都能用得上,这个方法论就是AIDA模型,如图:
该模型一共有四个模块,分别是引起注意、诱发兴趣、刺激欲望、促成购买,看起来有点像营销型文案的写作套路,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皆有相似之处。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循环渐进,理解起来没多大难度,老马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总而言之,内容的制作要基于用户,用利他的思维去用心运营,久而久之,你就能感动用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