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345|回复: 0

葛剑雄、冯乃恩、唐家三少: 游戏与网文如何创造新表达? | 2020腾云峰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4 22: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发展催生出数不清的新表达方式。如同千百年前的龟甲、竹简和纸张,当下,游戏、视频等数字化媒介形式正在为文化表达创造新的可能性。即便是历史悠久的文学创作,在被互联网赋予了强大的互动性之后,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学生态。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新的表达方式如何与传统恰当连接?在2020腾云峰会【新·表达】圆桌对话环节,三位大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以下为对话内容精选,点击下方视频,观看该圆桌对话环节完整回顾。

对话嘉宾:
葛剑雄 |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唐家三少 | 中国知名网络小说作家,阅文集团白金作家
主持人:
冯乃恩 |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

冯乃恩:非常荣幸能和葛剑雄教授、唐家三少先生一起来探讨“流动的边界”,以及文化与科技的“新表达”。在开始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文化+科技的理解。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的了解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化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物质和非物质表达方式的集合,这种集合既可以是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我们内心修养的规则。

从横向来看,文化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我们今天请来的嘉宾中,葛教授是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三少先生是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再以中国人熟悉的玉器为例,玉在中国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生活方式,还是一种通神介质。而对墨西哥玛雅文明来说,他们将碧玉作为崇拜物看待。由此可见,同样是玉材,在不同文化中出现了不同的表达。

从纵向来讲,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书写在龟甲上,再发展下去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然后出现纸张、印刷术,直到今天,我们通过电脑和网络传输文化内容。如此看来,我们发现文化和科技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一直是相伴、相生、相随的。所以文化和科技并不是到今天才相加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谈“新表达”,既要站在纵向角度去探讨表达方式的变化,也要从横向的角度去看现在哪些表达方式可以互相借鉴。

因此,我首先想请葛教授站在历史角度谈谈,怎么去理解新的表达。

▌电子游戏与历史表达

葛剑雄:我一直在强调,历史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人文的。从科学的角度讲,历史是指过去已经发生过的、已经存在的一切。

比如,自然史就是过去存在的这些自然的历史,人类史就是人类在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中国历史就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空间里面所发生的历史。对于这一部分,不管谁来研究,结论可能都是一致的,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科学的部分。

另一部分是历史的人文部分。比如,《二十四史》是谁编的?一般来说,都是根据当时统治者的意图编的,编的过程是不是真的把所有事情都记下来?不会。

孔子开创了所谓的“春秋笔法”,一是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选择性的用贬义词、褒义词;二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地位高的人、道德高尚的贤哲,其负面的东西就会被隐瞒。这就是人文部分的历史。其中充满了选择,有意识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葛剑雄

我们今天所表达的历史,都是对已经掌握的过去的事实做出的有意识的选择,但怎样去传播这些历史?最早的时候,每逢祭神、祭祀,我们都在龟甲、牛骨、钟鼎上写铭文,广而告之,后来我们有了竹简、纸张,今天我们有了数字化手段。而为了使内容更形象,我们在古代使用图画,现在会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去复原、重构历史。但不要忘了,重构的过程是受到价值观、个人情趣等影响的。

其实,广大民众并不是专业人员,他们希望通过历史获得的是知识、乐趣和精神满足。那么,怎样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有一些人认为,在当下,游戏可以用来传播历史。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游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游戏的价值在于增强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而不是代替学习,更不是代替研究。

当我们出于学习目的去了解历史,这和一般公众了解历史的需求完全不同。专家学者更多偏重于科学性,考虑的是复原事实,而一般公众完全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感受一种乐趣——让他们保持这样一种愉快状态就是很好的,我们没必要去修正它,因为这更多的是自娱自乐,所以表达最终是落在个人身上,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

冯乃恩:我非常赞同您关于游戏的认识,您在这个年纪能够有这样的想法很难得。据我了解您现在还担任了《王者荣耀》的顾问。

葛剑雄:我要讲清楚,我担任的是学术顾问。

冯乃恩:学术顾问跟您作为历史学者的身份之间有没有冲突?您讲历史最重要的是还原一种真实、史实。

葛剑雄:正因为我对通过游戏来学习历史的功能持否定态度,所以我才敢做游戏的学术顾问。游戏本身表达的就不是一种历史,而是一种故事。跟历史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但完全可以发挥想象力。

我跟《王者荣耀》游戏团队讨论时说,游戏首先不要考虑是否还原历史,不要考虑是否还原了大家都肯定的历史。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游戏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是正确的、无害的。所以,我主要是关心游戏是不是有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游戏不能通过高科技手段宣扬凶杀,突破人性底线。但我也会说,游戏团队要顾及那些历史中的美好概念、美好形象,比如华佗,大家都认为是神医、名医,如果把它设计成一个陷害他人的角色就不合适了。

我这个学术顾问保证的是顾问底线。我是从来不玩游戏的人,但有胆量跟游戏界的人对话,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冯乃恩

▌作为“四大文化现象”之一的网络文学

冯乃恩:葛先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理解游戏的新角度,三少先生应该理解更深。大家都知道唐家三少是著名的网络文学作家,给大家奉献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现在有多少网络作家?

唐家三少:按照中国作协官方统计,现在有1700万注册网络作家,职业网络作家估计在70万左右。

冯乃恩:所以我觉得这样庞大的人群,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从事文化事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请三少分享一下。

唐家三少:中国网络文学从无到有,时间很短,只有22年左右。网络文学为什么出现?它是随新媒体出现、新科技出现而出现的,因为时代进步,我们有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创作平台。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让我们借助网络共享的特性,把作为创作者想抒发的情绪、内容和对美好的畅想表达出来,然后通过网络让全世界读者都看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表达。

作为一种新表达,它有很多自己的特性。比如连载式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我创作了17年,一直在写,连载式地写。


唐家三少

如果没有网络文学,我可能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过去,我们写完稿子要寄给杂志社、出版社,还要审校,这个准入门槛太高了。而网络文学把准入门槛降低了很多,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发表在网上,读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第一时间反馈。

葛剑雄:立竿见影,以前很多人死了之后作品还没有印出来。

唐家三少:是的,我曾和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一起探讨。他说:网络文学的出现一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好事,从前,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没有这么多人从事创作。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创造出这样的文学形式?我认为,因为我们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有这么多神话、传记、传奇,这些丰富的内容都是网络作家创作的源泉。

我们也一直说,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未来“走出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为什么?因为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很难理解中国文字之美。传统文学虽然美,但外国读者看不懂。而网络文学更侧重故事性——连载式阅读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心,读者就流失了。故事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们的网络文学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欢迎。外国读者在阅读我们的故事时,里面就带着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传记、神话,外国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就能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这是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特别好的方式。

2010年,我去德国做文化访问的时候,和当地人聊天,我问他们有没有类似的数字内容形式,他们说没有,最多只是把原本的纸质书通过扫描的方式放在网络上,这和我们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在调研时也发现,以法国为例,有超过80%的青少年,了解文化都是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而我们现在有差不多5亿的读者是通过文字。通过文字接受的内容的量,一定是远远大于同时长的视频和图像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我一直都说,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可以和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四大文化现象之一。内容是文化的核心,以内容延伸,可以延伸成各种东西,一个好故事可以演化成网络文学连载,可以成为纸质出版物,可以成为电影,等等。

对青少年来说,网络文学也其实是好事。只要他们是通过合法的正规渠道看到的东西,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很好的。我们小时候还是纸质阅读,非常困难,现在一个手机就可以“阅读全天下”,太方便了。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这是新的表达对世界的改变。



冯乃恩:我们都是搞研究的,习惯翻看过去的古籍,以及同事们所发表的文章,这是一种发现别人的表达方式。那么葛老师对三少说的网络文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看法?

葛剑雄:我们的很多误解,都是因为混淆了不同学科,或是由于目的不同。比如我发现那些声称自己喜欢历史的人中,有90%都不知道历史是什么。我常常问别人,你为什么喜欢历史?有人回答:因为我喜欢看金庸的书。他认为金庸的书就是历史,但其实他喜欢的是打着历史旗号的故事,甚至是神话。这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没有关系。

比如三少刚才讲的,现在很多人担心内容碎片化。对于这种担心,我有疑问:如果不是专门做研究的人,这种碎片化有什么不好?问题不在于是否碎片化,而在于它是不是“垃圾”。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历史也是碎片,但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好。

专门做研究工作的人,在人类中永远是少数,我们不能为了少数,把他们这些面向大众的、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的事情扼杀了。网络文学、电子游戏,都是给人们一种“你认为是历史的历史”,这已经很好了。

我们需要表达,如果是为了他者表达,我们要考虑他者的需求,但如果为了自己表达,就可以更随心所欲、各得其所,不需要有标准的答案。未来,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每个人更多关心的都是自己的精神生活,关心怎么样花掉预想的时间,所以对我们这些专门的历史学者来讲,应该保持一种宽松的、开放的、设身处地的心态。

我们学者都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要企图把他们都纳入到自己的专业里,我做的只是把我认为对大家有益的事情表达出来,而更多人选择的是一种自由的自我表达方式。

▌科技进步让文化表达更美好

冯乃恩:好,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整个社会就应该是一个共融共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环境。

正如刚才三少所说的,网络文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从个人的自娱自乐,利用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到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发展成为他所说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我觉得这一是突显了网络的力量,二是凸现了科技+文化的力量。

所以我觉得在刚才的讨论中,无论是葛老师还是三少先生,都从各自的领域发表了对“新表达”的理解,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用简短几句话来表达对未来文化+科技的展望。

葛剑雄:首先,科学技术对于文化表达、理念表达有积极作用。未来,这种手段会越来越多。但我们也要看另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会不会颠覆我们现有的形式?我一直很关心两个事情,就是科学家在探索的暗物质和脑科学相关的研究。

如果暗物质存在,并且我们人类可以加以利用,那么我们原来很多的传播模式也许都要被颠覆了,那我们怎样适应这种新的方式?怎么通过暗物质来表达?还有,如果脑科学取得了突破,那么第六感、心灵感应,或某种今天还不为我们所知的传播方式,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将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所以,未来科学技术对文化表达的影响,我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但又寄予无限的希望。

唐家三少:科技+文化,我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我觉得科技的进步会让文化有更多的表达方式,科技的进步也可以让我们的文化表达更美好。

我有一部比较有名的小说叫《斗罗大陆》,有纸制版、漫画、动漫,电视剧也在做。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影工业化水平的进步,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影把它制作出来。我所创造的世界,未来可能它会变成视觉大片,让观众更好的身临其境感受他们喜欢的故事。

冯乃恩: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文化的力量,也要相信科技的力量。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历史和当代人生活中的一个桥梁,我们也在做文化+科技的工作。包括通过短视频等方式,也会把虚拟人物和现实人物结合到一起。我们预计明年会落地,把新的作品推向社会。

我认为,文化和科技一定不是独立的平行发展,一定是文化和科技融合,而且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来推动新文化的诞生。借助文化力量和文化催生的需求,再促进科技进步。最终,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推进人类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人应该给予文化+科技的一种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9-20 06:01 , Processed in 0.068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