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绘本作家,一位音乐人,一位纪录片导演,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将《山海经》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各自的迷茫、困惑和感动。最终,他们在传统和现代、神的世界和人类世界中间找到了各自的平衡点,对创作甚至生命都有了更多的新的思考。
与其说是他们在改变古老的《山海经》,倒不如说《山海经》改变了他们。
这是“山海经与诸神的世界”主题的腾云文化论坛的最后一期内容。在文末的往期回顾中,你可以重读朱大可、叶舒宪、任志国三位老师对于《山海经》的思考和想象。
一、好作品“传神”的背后,是不同时代的“画家之眼”
把《山海经》变成音乐、绘画和影像,这是3位创作者的探索和思考|腾云文化论坛
熊亮 知名绘本作家、画家,中国原创绘本领跑者
▌故事永远是一个向内心走的东西。
▌对山海经和神话的喜爱,其实是出于时代的需求。我们的创作,就是在用神话素材向读者播种。
▌人对神的追求很有意思。屈原、李贺会提到神,李白也会提到大量的神,当他们用到神这个概念时,其实有一种渴望超越自身的创作需求。 ▌神其实是一个隐喻,而隐喻是一个想象和精神模型的投射。早期世界很多地区都相信神的故事,当人们想要大家认同某位统治者时,就必须讲神的故事。所以神话其实也是一个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无论是文化的征服还是实际的征服,都会用神话的方式去呈现。
▌画画其实是传神的,这就是和神相关的。画家是用手和眼睛判断事物的,而不同时代的画家的“眼睛”是有区别的。从一幅画的线条和结构中,我们能看出这种时代差异的存在。这并不是绘画技术的差别,问题在于:不同时代的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到底在相信什么?这是一个关于相信的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这些和《山海经》有关的作品?其实并不完全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是一种对古拙的追求,对传统审美之外的追求,它成为一种独特的类型。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传统中能不能了解更多,并找到新的意义?
▌在古老的东西里找到和当代的契合点,使之具有当代感,这是我们创作者所要做的,即做一个关于神话的现代故事。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背后的典故和用意,要让故事跟人发生关系,让每个角色与之对应。唯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故事。
二、 从山海经神话传说到中国音乐幻想
叶云川 瑞鸣音乐制作人
▌音乐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动,不断让你进入另外一个时空,让你有机会和亿万年前的古人对话。我想把中国音乐传到全世界去。
▌我们在《山海经》“怪异”的背后看到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也是这个时代严重缺乏的东西:一种高贵的品质。我们从中看到,人类的母亲女娲用泥土把我们变成人的时候,不甘心看到我们被洪水冲走,她要去补天;精卫被大海淹死之后变成了鸟,她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衔着石头填海——原来那么弱小的生命可以具有无穷的能量。
▌创作真的是困难的事,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很多人问我:做音乐意义是什么。我回答说,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无论我们今天离《山海经》有多远,有些东西始终在人类心中不会改变,比如说我们的爱、我们的奉献,这需要我们像一束光一样,用艺术作品照亮其他人。 ▌我常说艺术是没有用的东西,音乐是更加没有用的东西。艺术是抽象的,音乐是“抽象当中的抽象”,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认识。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最终,我们都应该去赞扬这样一种“无用”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太多的看到了自己,而真正忽略了亿万年历史中每个人应该有的小小的责任。
▌夸父是很愚蠢的人,他向着太阳的方向一直奔跑,当他要死去的时候,他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上的杖扔向东方,告诉人们,那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愿意像夸父一样为人们带来光明。
三、 重塑先民眼中本真的山海奇观
金明哲 央视纪录频道项目主编、总导演金明哲
▌对于像我一样的纪录片导演来说,《山海经》真是一个特别难啃的骨头。
▌我们在做传统文化类纪录片时,越做越觉得应该“回到原点”,而原点必然会离不开《山海经》。它的叙事很简洁,像“天书”一样,特别适合建构一个东方的叙事模式。 ▌有一个鸿沟横亘在我们和《山海经》之间。我曾想把纪录片做成英雄故事、英雄史诗的形式,着重讲述英雄是怎么炼成的。随着对这本奇书认识的加深,我渐渐发现《山海经》其实不存在一个定论,很难只从某一个角度走进它,如果这样做的话,它的神奇性便要削弱不少。 ▌经过多年思考,我发现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初、回到文本,跳出我们现代社会的成长经验,用先民的经验去还原他们的所做所想。不但要表现他们的本真世界,还要去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我得到两个视角,一个是讲“神话”,一个是说“人话”。神话,就是回归先民的所做所想,尽可能表达他们感受;人话,就是从当下出发看待这件事情。这两个视角都是必要的。
▌神话代表的是希望,我们需要神话蕴含的激励和向往,这是做《山海经》真正的意义。有可能的话,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片子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促进一个完整神话体系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