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00|回复: 0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4 09: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3日,在以“山海经与诸神的世界”为主题的腾云文化论坛上,6位创作者、研究者从《山海经》出发,结合不同领域,各自分享了近年来的思考、创作与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带领我们选择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山海经》。在他所述的大传统与大历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看到,《山海经》不再仅仅是一部志怪古籍,它更是一部玉石资源分布的考古指南,以“大数据”的方式呈现了我们华夏文明在有文字记录以前,因玉崇拜所形成的王权资源依赖。

腾云文化论坛是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致力于探讨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激发青年文化创造力的人文论坛。

以下为叶舒宪演讲,腾云编辑整理发布。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

今天分享的这个题目,是基于我们最近十年来建立的一套理论,即文化传统应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


1
什么是“大传统”?
它和《山海经》有怎样的关系?
—————
其实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山海经》中的“大数据”——它记载了天下四百座山的传说和物产。这部书对物产的首选标准是“有没有玉石”,如果有玉石,它就会告诉你是什么玉石,以及它的价值观。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四百座山中,有一百四五十座山产玉石,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在有限的文献记录中,国人只知道新疆和田和河南南阳等几个地方盛产玉石,而《山海经》中却有数以百计的玉石出产地。

再比如,汉字“国”并非1949年以后的简化字,而是自古代就已经使用的俗字。从这个字的结构来看,四四方方代表城墙,当中守着一种国宝,即玉。

这里用两幅图来说明什么是大传统。首先,大传统简单定义为先于文字出现的文化——早在甲骨文之前,这一传统就已经存在了。有文字记载的全球历史是以千年计的,例如,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于五千年前的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我国甲骨文的出现是在三千多年前。

而我们所说的大传统是以万年计的,它在后起的文字书写中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说有个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原名可能是《山海图》。文字是对图像的说明,在陶渊明时代之后,图像全部丢失了,只剩下文字部分,后人很难理解其内容。比如文字记叙的《山海经》里有双头一身的生物,过去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怪物是什么,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图像来认识它。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辽宁建平出土红山文化玉雕猫头鹰:双头一身

这是出土于辽宁的红山文化玉雕猫头鹰,是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五千多年的墓葬中发现的。猫头鹰呈现为双头一身的奇特造型。这一玉雕的形象符号,先于甲骨文约两千年,找到它就意味着找到了一种重新解读《山海经》的方式——大传统。

猫头鹰这个符号,是J·K·罗琳笔下指引主人公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的动物信使,也是西方文明中女神雅典娜的象征。而在红山文化中,我们的先民在没有甲骨文、没有汉字的时候,用玉石雕刻出一大批猫头鹰形象。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陕西秦墓出土红山文化玉雕展翼飞翔的猫头鹰

第二个图像也是红山文化的玉雕猫头鹰,是平面展翼飞翔的造型,出土于陕西秦国墓葬。这说明宝玉是古代统治者世世代代收藏和传承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怎样解读《山海经》?我国的大学里只有中文系的民间文学专业会讲到《山海经》,且神话被视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历史、哲学、艺术等专业都不会有这样的授课内容。

根据四重证据法,我们把以书面汉字为载体的文献称为一重证据,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竹简书等出土文字称为二重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将没有文字的民间口传遗产如信仰和仪式、歌舞等称为三重证据。这些非物质遗产不是当代百姓发明的,可能是由民间艺人传承自遥远的甲骨文时代,或比甲骨文更早的时代。四重证据则专指考古发现的实物和图像。

我们需要将传世文献、出土文字、口传文化材料和考古文物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丰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于是,在这样的大传统新知识观照下,《山海经》也有了新的定位。


2
“玉石神话信仰”与“资源依赖”
—————
在前一部分中,我们回顾和反思了过去对《山海经》的解读方式,明确了大传统、新史观下《山海经》的新定位;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山海经》独家记录的国家宝藏——玉石。

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探索,才给“玉石神话”词组又加上了“信仰”两字——没有信仰会有神吗?没有神会有神话吗?今天人们理解的神话,一般归属于“中文系”专业,这里显然有一个极大的误区。神话不是文学的下属,而是整个文化的源头。文化的源头一定是基于信仰的。

全人类都有这样的信仰。当古希腊开启哲学革命、建立理性权威,哲学家、科学家开始批判神话的时候,其他国家都还处于神话时代。在《山海经》的叙述中,“玉石神话”是一种比文明国家还早的“玉教”信仰的产物,并由此造成一种资源依赖的现象。

回到之前的例子。为什么汉字“国”字中四方城墙守着的是玉而非其他,这实际上关系到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始于秦始皇征服六国后收集天下兵器冶炼熔化,仅仅选用一件物品象征大帝国的统一,那就是传国玉玺。

大家都知道,供奉于紫禁城中最神圣的殿里的玉玺象征着王权。通过传国玉玺表达至高无上的王权,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山海经》讲天下河山,这个天下是指中国,还是包括全世界?我们的观点比较保守,鉴于夏朝的文字还没有找到,我们认为,甲骨文以后文字叙事中的中国,指的是图片中红色方框所示的区域。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华夏文明的夏商周国家示意图,许宏供图

中国幅员辽阔,但多是黄土高原、“世界屋脊”等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东部近海地带一般形成农耕文化。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夏商周的王权都在西部高原,这也是《山海经》中绝大部分地理位置所在。

举个例子,《山海经》中记述的“昆仑玉山瑶池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瑶是和田玉的标志,这里有各种各样产玉的山。而玉的第一标志是“永生不死”,它代表着天、神,并且作为天人合一的中介物将人与神联系到一起,这是先于甲骨文的文化。

我们说玉文化有“万年历史”。这段历史与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密切相关:最早秦始皇只将版图扩展到东边六国,西边并不包含兰州、银川,直到张骞出使西域,中国版图才逐渐延伸到了塔克拉玛干。

《史记》有载,张骞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将和田玉带回中原,汉武帝看到这些玉石标本,亲自查验古籍,为昆仑圣山再命名。而此前的御制传国玉玺,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在玉玺正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作为“皇权神授”的信物。这不是信仰又是什么呢?

可以说,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用来运载玉石的,用四个字概括新疆,它是华夏的“资源依赖”之地,是中国国土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jpg

故宫乐寿堂:乾隆御制大禹治水玉山子,五千公斤玉料来自四千公里外的新疆叶城

紫禁城乐寿堂展览着一块重达五千公斤玉山子。这块玉石原料发现于18世纪,当时乾隆下令将其运到北京,耗时整整三年。如果不是因为“玉为天下至宝、象征皇权”这样的信仰,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此种行为。

直到今天,和田当地百姓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开采和运送昆仑山上的玉石。丝绸在唐代之后就基本上停止西传,而玉石东输的历史至今仍在延续。


3
从“大传统”到“小传统”
—————
最后,我通过一些考古实景来说明大传统与玉崇拜之间的联系。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辽宁建平牛河梁21墓实景:红山文化玉殓葬

这是上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当地现已建成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是红山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展示场馆。

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墓葬中没有金属器,随葬品全是玉器。那时也没有文字,但先民早已开始对玉礼器的信仰崇拜。而在南方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2007年考古队发掘的M23号大墓,墓主人尸骨被腐蚀得荡然无存,三百多件陪葬的玉礼器却一件不少地保存了下来。

该墓距今5300年。无需文字,中国人死后凭借玉礼器升天的神话观念,在这里清晰地呈现出来。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叶舒宪:《山海经》与“大数据”王权资源依赖 | 腾云文化论坛

安徽含山凌家滩07M27发掘实景,张敬国供图

单看墓葬主人手部佩戴的二十只玉镯就知道,这样的“大传统”绝非想象。只有将《山海经》与考古新发现的文化“大传统”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它背后的含义——《山海经》是一部突出反映玉石储备和资源分布的宝书。当然《山海经》也包括金属资源,不过与玉石相比,所有金属都只能算是后起资源。

从“大传统”反观“小传统”,会有蓦然回首一般的认知效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学界还在争论中国思想的核心到底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法家。而实际上,诸子百家都只是华夏文明大树上的分枝,唯有对玉的信仰才是树根,来自文化大传统。

根深而叶茂。所以儒家强调君子如玉,道教则将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命名为玉皇大帝,简称“玉皇”。《西游记》中,能够管控神通广大孙悟空的正是天上的“玉皇大帝”。

我们发现,《山海经》这部过去被视作中国最“荒诞”的书竟然最接近我们所说的“大传统”,先于甲骨文的重要信息唯独在这里有所呈现。通过常年科考求证,我们终于看清,《山海经》中一些离奇古怪的内容绝不只是出于文人墨客的凭空想象与杜撰,这部书的背后,和大一统的治国理念有关,和玉崇拜支配下的资源依赖最为紧密。

从2013年到2018年,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了玉石之路田野考察共计14次,我们跑遍西部各省区的250个县市,古今出产玉石的地方基本都覆盖到了,由此重构出一个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玉矿资源区。

除新疆和田以外,中国很多地方都产玉,也找得到一些先秦的古代玉矿。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求证多元化的玉石出产地,大致梳理出五千年来西玉东输的传播谱系。最早从西部输入中原的玉是什么玉呢?就是《山海经》独家记述的神秘“玄玉”。

史前中原文化用玉是“黑不溜秋”的,今人或称之为“假玉”,学名则为蛇纹石。商周时代,西部的白玉批量出现在中原王权地区,奠定了“玉石神话”的传统观念。其他颜色的玉,价值也因此一落千丈,世间唯“白玉”独尊。

《礼记》规定,“天子佩白玉”。从和氏璧到传国玉玺,最高统治者用玉一定是最优等级的白玉。至于王室贵族和大户人家,曹雪芹用“白玉为堂”来形容贾府的富贵荣华——家里若没有白玉一定不会是贵族。

我们根据《山海经》的提示,找出最早西玉东输的标本,这唯一一部早于甲骨文、汉字的文化信息之书,充分体现着史前玉石独尊时代的价值观和神话观。书中记载的天下140座产玉之山,更是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了华夏王权资源依赖的结果。

因此说,当代考古大发现帮助我们重新读懂《山海经》的玉石资源叙事。同样,《山海经》也以其特殊方式,启迪我们重新认识华夏文明的大传统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5-1-3 20:12 , Processed in 0.0843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