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1|回复: 0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做孩子永远的同盟,以及托住他的最后一道墙 | 不插电的陪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1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种代沟叫做:爸妈不懂我!
    孩子
尬聊?
父母   
什么聊?
    孩子
扎心了?
父母   
怎么会扎到心?
    孩子
今晚吃鸡?
父母   

今天没买鸡,明天再吃。


如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10后和父母之间不仅有代沟,更有一条普遍的鸿沟——网络依赖问题。

7月14日,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馆共同主办的“DN.A网络素养公开课”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著名主持人、儿童教育探索者李小萌分享了自己在和女儿的交流中摸索出的一套教育理念:如果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家里有爱的流动,就不会有网瘾少年。她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解决孩子过度使用网络的问题。

原文由微信公众号“DNA计划”发布,腾云获授权转载。

https://v.qq.com/x/page/d0733jwe6c3.html

李小萌的分享视频
(视频较长,建议在wifi下观看)

李小萌
著名主持人、儿童教育探索者
作为一个6岁半女孩的母亲,女儿是我今天站在这里的首要理由和动力。
我曾刻意推迟她进入网络世界的时间,因为我需要做好准备。但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说:

[color=rgba(0, 70, 210, 0.380392)]“
妈妈,我们班小朋友都知道《哈利·波特》,我怎么不知道?
[color=rgba(0, 70, 210, 0.380392)]”
我想,她的互联网生活应该全面展开了。

于是我们坐在电脑前,一起搜索、观看了《哈利·波特》,边看我边给她讲解。对她来说,需要内心强大到可以控制魔法才行,如果控制不好,自己或者爱的人就会被伤害。
作为父母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接触网络有种恐惧感?因为我们不是网络原住民,同时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经过搜索、和朋友交流,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理念,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做孩子永远的同盟,以及托住他的最后一道墙 | 不插电的陪伴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做孩子永远的同盟,以及托住他的最后一道墙 | 不插电的陪伴

李小萌在分享中


1
网络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
只要驾驭好就会帮助我们

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让很多家长内心忧虑,举个例子,有研究发现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远差于和家长一起用纸质书阅读的孩子。

仅此例就证明网络对孩子的影响似乎不如传统介质好,更无须说我们担心的过度使用、社交障碍等问题了,这些都形成了家长的隐忧。

其实我们的担忧并不孤独,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如此,他曾经担心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会毁掉年轻人的阅读和思考,这种新媒体就是文字。

一次偶然的阅读改变了我的想法,文中写道,在非洲一个全文盲的部落里,一个心理实验小组给孩子们留下了几台装有游戏或学习APP的iPad,工作人员没有教他们任何使用方法就离开了。两个月后,实验小组回到这个部落,吃惊地发现,孩子们原本口音浓重到几乎听不懂的英语都变成了美式英语,并且开发了80%的APP功能,学习了历史、数学等知识。

如果是传统教学法,取得这些进步需要的时间比两个月长得多,而且还不是主动学习,这是不是会让大家对交互式电子设备对孩子影响的认知有所改观呢?

关于电子设备阅读和纸质阅读对孩子理解能力的影响,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在孩子电子阅读时陪伴孩子,不断就内容进行问答,那二者的效果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所以,网络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只要驾驭好就会帮助我们。鼓励孩子在适当的年龄接触网络,就像学游泳,要先下水才有机会学会求生技巧。


2
如果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需要改变的是父母

这一部分讲述,我想以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为例,这也源于女儿评价我的一句话。
我自认为和她的亲子陪伴不错,我们一起读书、游泳、聊天。我自己的生活也很充实,工作、聚会、锻炼、旅行等。但是有一次,当女儿向别人形容我时只有一句话:


我妈妈只会看手机。

这让我感到挫败,我想孩子描述的不一定是全部事实,但一定是她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使用手机如此敏感?从心理学上分析,当你看手机被打断时会非常易怒,你的情绪会被孩子迅速识别到。另外,当孩子的请求也会因此无法得到正常回应,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们这种延迟的响应还会影响孩子对环境的判断,甚至影响到他们学习交往、语言的基础技能。

在美国费城进行的一项实验中,38名母亲和两岁的孩子被带进一个房间,她们需要教孩子两个新单词,并给每人一只手机,以便调查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房间与她们联系。实验结果是,当母亲被打电话打断,孩子们没有学会单词;母亲不接电话,孩子们学会了。研究的最后,因为7位妈妈“没有遵循协议”接电话,研究人员不得不从分析中排除她们。但是我想说,必须给这7位妈妈点赞。

2010年,波士顿的研究人员偷偷观察了55名照料者,他们在快餐店和孩子一起吃饭。研究人员发现,40%的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被手机吸引,有些人几乎完全忽视了孩子。罪魁祸首并非打电话,而是打字和在手机上滑动手指。在一项后续研究中,225名母亲和他们大约6岁的孩子被带到一个熟悉的环境,在观察期间,四分之一的母亲不由自主地玩手机,导致她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少了很多。

我为什么强调2010年?当时还没有微信,如果现在做这个调查,这个百分比又将变成多少?

3

我们永远是孩子的同盟
如果当我们的孩子拿到手机,对我们置之不理、易怒时,我们要马上跳到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埋怨他吗?不,我们应该永远是孩子的同盟。

当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或电子产品,如果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横加阻止、断网断电、恶语相加,那说明,我们已经忘了对孩子做下的爱的承诺。你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没有与他同在,那只能把孩子推向更远。



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家长会,老师问我妈妈:“小萌回家有没有背后说我什么?”我妈说:“没有。”其实我真没少说。
回家后我问妈妈为什么没有告诉老师,妈妈说:

你是我的小孩,有问题可以自己教育,不用到老师那里告状。


就这一句话,妈妈永远赢得了我的心,我觉得她和我是站在一起的。


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把他们推给问题。
我在做一档节目《你好爸爸》,探讨父亲对人一生的影响。

文化学者钱文忠教授说,当他发现儿子过度玩游戏时做了两件事:

第一,忘记自己作为父亲的焦虑,把自己还原成一个人,他问自己,游戏好玩不好玩?他发现,游戏确实好玩。
第二,怎么做?他特意找来和世界历史相关的游戏和儿子交流,儿子也会和他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现在他儿子在日本某大学学习历史,而且因为玩了太多日语原版游戏,进行日语入学考试时几乎无需准备就过关了。

这就是一个把可能出现的家庭危机转变成好结果的例子,这种“宜疏不宜堵”的思路值得借鉴。
钱文忠教授说:

在孩子遇到困难,被打得噔噔噔向后退时,最后托住他的那堵墙应该是父亲。这是做父亲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态度是:孩子,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们来一起面对。


4
家里有爱的流动,
就不会有网瘾少年

虽然我们担心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但是发展为成瘾症的只是少部分人。2018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指出: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为什么有人会成瘾而其他人不会?研究人员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切入,发现成瘾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缺乏自制力、头脑冲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对刺激性活动上瘾。
文化环境、社会压力会对个体成瘾与否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信息我们感觉一定要马上回复,担心对方觉得自己怠慢;看到好友的朋友圈动态也非点赞不可,否则就担心会失去朋友们的喜欢。

今天流行的数字产品,正是以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了人类最古老的恐惧与渴望,让人沉浸在永无间歇的信息之流。
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已经对环境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精确分析。法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原本对安非他命毫无兴趣的大鼠,在挨饿十几天后开始对安非他命迷恋起来。从洁身自好到自甘堕落,鼠犹如此,人何以堪?

长期处于紧张环境会导致人们依赖各种上瘾物质,以缓解紧张环境所造成的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我们不能忽略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成瘾背后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为什么我要讲成瘾背后的原理?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会让我们更理智地去寻找处理方式。

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电脑迷恋症同个人问题有关。工作压力、职务升迁困难、生活不如意,这些都可能促使成年人转向电脑世界寻找安慰和刺激。对未成年人来说,大脑尚未发育完全,自制力较弱,更容易沉溺于当下的快乐。
看完这些信息,我们再看一段自白,来自一位曾经沉迷网络又走了出来的女孩:


这个女孩的例子让人痛心,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察发现,如果亲子关系可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孩子沉迷网络的机会几乎为零:

A父母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以尊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不粗暴、不专制、不武断。“你今天画的画真丰富,你今天读书特别有耐心,你今天跟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很主动.......”表述的不同其实就是一种换位,第一让孩子体会你的感受,第二让他知道你看到了他。
B 有质量的陪伴。常常有人问,什么是有质量?有几个维度可以参考:你们之间有没有情感流动?你有没有认真倾听孩子,和他有心与心的互动?你们有没有共同的目标?
C 帮孩子建立社交意识和社交圈。当你发现孩子整天宅在家,反观自己是否在他小时候就已经告诉他朋友很重要,有没有教他如何结交朋友。
D 和孩子一起开发多元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展开无限可能性。我经常带孩子去学美术、游泳、滑冰等,并非一定要让她掌握某些技能,而是让她体验生活的多彩和挑战。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她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人类高尚的情感。这些能给孩子的人生刷上底色,只要底色牢固,孩子就不会被有成瘾危害的东西真正抓走。
青少年与网络,是一个如此复杂的话题,社会、企业、学校、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今天想要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分享:面对孩子的一切,我们所做的唯有承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3 01:46 , Processed in 0.0754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