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2|回复: 0

办公间,妨碍你创新的罪魁祸首?| 腾云读书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0 08: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计大师眼里,一桌一椅会说话,一书一画有温度,放眼望去,日常的物件都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期腾云读书会邀请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教授与大家探讨了智慧空间与日常创新的关系。
兼任策展人、建筑设计师的唐克扬通过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带领听者思考了下列问题的答案:如何才能设计一个充满设计师智慧,同时也能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更加智慧的空间?日常创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非设计从业者又如何从空间设计中获得创新灵感?
01
什么是智慧空间?

办公间,妨碍你创新的罪魁祸首?| 腾云读书会

办公间,妨碍你创新的罪魁祸首?| 腾云读书会
唐克扬以“智慧空间”作为本次分享的关键词。提到智慧空间,人们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新奇的空间分隔以及智能化管理设备之类的设计。但唐克扬认为,“智慧空间”也应该指使周围更加智慧的空间。日常空间(如办公间、教室)并不是死板的硬件设备,相反,它可以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交互作用,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一个新奇的、有创意的智慧空间,应该能够起到启发个体创新思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里,日常空间的创新会激发促进个体的创造发明,最终成为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
02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吗?

谈到创新,自然就聊到一个问题:老师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创新吗?

唐克扬认为,创新是一个活的东西,不能指望教师给学生讲一个创新案例,学生就受教了。

他曾在纽约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过关于创新的课程,但他自己却怀疑这种课程的效力。如果连课堂环境都是传统的、毫无新意的,又怎么能启发学生创新呢?

他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假如有一所迪士尼大学,里面有一只米老鼠。关于这个米老鼠是什么,大家的看法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 思想家。比如南怀瑾,他会认为他谈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道”。他告诉听者的可能是万物之道。还有人谈的不是中国人的道,是西方的道。即使从头到尾没有谈到一点具体的东西,但听者依然觉得很受教,认为他是大学问家、思想家。
○ 工科男。他在乎的是怎么把这样东西能实现出来。这类人理解的米老鼠是画一个大圆,再画两个小圆。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准确无误地复制出一个米老鼠。
○ 好事之徒。他觉得光知道这个米老鼠是不够的,还想知道米老鼠后面还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他就给米老鼠照一个X光,X光的结果显示大耳朵上还有两个很小的骨头,没有这两个小骨头米老鼠的耳朵站不起来。这虽然符合他的逻辑,但这样的东西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且没有价值。这个“真理”只对做学问的人才有一定意义,但它不好玩也不有趣。这类人靠了这样的东西评教授、副教授,但依然不知道米老鼠是什么。
○ 发布会的演讲者。找一个大屏幕,把米老鼠的头像放成墙那么高,然后说拿一个激光笔指着它,宣称今天又发布了一款新的米老鼠。这又是另外一种意义。
这些方式都是让听者自以为在里面学到很多知识,结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很遗憾,教育经常都在教这样的东西。不仅老师自己不得不教,而且别人还不得不学。
03
日常创新一定很复杂吗?

唐克扬曾经负责一个在德国某皇宫里的展览。当时皇宫里的人告诉他这个房间里什么都不能做,既不能动天花板也不能动地板。唐克扬想把一幅画挂墙上,就问工作人员墙可以动吗?工作人员说墙也不能动,因为这都是文物。

既不能做太多陈设,也不能布展,更不能毁坏文物。唐克扬便想,玻璃总不是文物吧,那么他能不能在玻璃上贴点窗花?

工作人员同意了。

最后,唐克扬剪了银色的窗花贴在上面。整个环境一下子就变成展览所需要的中国式氛围。

在这个例子里,物理环境充满限制条件,他就改变自身来适应这个环境。

设计不一定是非常有个性,也不一定非常需要我们说的“情怀”。因为“情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日常创新未必有许多人想得那么复杂。很多时候在有限的物理条件下,会诞生很多不着一物的设计。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他居住的环境就和他设计的手机一样简约:整个房间只有用来读书的一盏灯,连床铺也不用,地板就是床。乔布斯的想法是这样才可以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好思考出更创新的东西出来。
04
创新一定是极简而酷的东西吗?

日常创新未必一定具有很酷的外表。创新有时候意味着丰富,有时候意味着简单,关键看在什么样的语境里。

唐克扬曾在陕北发现一个建筑物,乍一看只是普通窑洞,后来才发现是博物馆。

博物馆的所有者说,他听别人说国外有一种时髦的东西叫博物馆,心想自己既然收藏东西,就干脆给自己建了一个博物馆。博物馆需要采光,他就建了四眼窑洞让光照进来;需要简单,就全部用红砖;需要展台,就用红砖漆成展台,旁边打上灯——这就变成他的博物馆了。

这样的东西并不能说不对,它只是不在常见的文化语境里。如果脱离了这个语境看就是一个日常空间,但在这个语境之内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并不需要在特定的企业内部。创新更多是基于人们的发现,在日常生活平常的设定里,和自己出乎意料的思想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
05
创新一定是技术的改变吗?

创新有时候并不是技术本质的改变,而是语境的改变。

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唐克扬,“有一个西班牙式的、欧式的别墅,你去看一看,去做一个艺术空间”。

但唐克扬去看了现场,才发现那是个设计很差的建筑,既不是西班牙别墅也不是欧式的。

这该怎么办?

唐克扬最后的建议是,把空间刷白。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实在不行了,只能全刷白了,让空间看上去利索一点。但唐克扬其实不是为了“利索”,而是把颜色作为活动的语境。

他在这栋建筑里做一个“白色的展览”,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白色的——瓷器、雕塑、灯、网、树枝都是白色的。他还找了一幅白色的画挂在墙上。唐克扬甚至还想邀请一位白姓艺术家来做一个“白展”,但这位艺术家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唐克扬的作品。

艺术领域之外的人问唐克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唐克扬回答说,不如换一种思维想这个问题。如果有一个空间很白,LOGO是白色,所有东西都是白色的,白色的东西又放在白色架子上。这些东西在原来各自语境里都质量很差,做工不好,但一旦放在一个白色的环境里卖,又卖得很贵——这就是无印良品的逻辑。

这种创新里,技术和东西都没变,变的只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06
创新与人情

创新也需要考虑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唐克扬刚回国的时候,做过一个玻璃装置,地点在北京双井,紧邻着国贸和大裤衩。

从最不透明的玻璃到最透明的玻璃,一个是透彻的一个是磨砂的,有一个界线,会看到人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个装置会让参观者注意到人跟他的关系在发生变化,有时候清楚有时候模糊,这就涉及到“人情”。但也正是这个装置,很快就为唐克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情问题。

他做这个装置时,一直都是白天去场地。装置建成不久,他挑了个晚上过去一看,才发现那块场地不愧是公共空间,晚上七点时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三台广场舞,跳舞的大妈们多达上百人。

大妈们不仅跳舞,还像排队一样走到装置边上,问这是什么做的,然后敲两下。

唐克扬回答说:玻璃的。

大妈们听了,又敲一下。

因为玻璃是靠玻璃胶粘合在一起,虽然有结合点,但很容易被推倒。这么多人在胶没有干透时敲它,装置很快就不牢了。

当唐克扬意识到大妈们需要在这儿跳广场舞,又不能赶她们走,最终只能放弃在这儿继续做。

在适合的地方做适合的事,如果没有办法,就只能考虑怎么脱身。

唐克扬总结道,空间创新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个空间永远是公共的。如果只是作为个人的创造发明,发明本身就很难对整个社会范围产生应有的效益。像微信,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用。但这个东西不是用来控制人的,它无法控制每个人的言行,更多是改变人与人的关系。
有人认为空间是外在的,也有人认为空间是人控制的。但其实空间是两者之间的。空间影响甚至塑造了生活在空间里的人们,有什么样的空间就有什么样的我们。在空间里利用前人埋下的智慧的种子,产生出新的果实,才是创新的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2 22:22 , Processed in 0.0810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