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有着一双巨大蓝眼睛的外星人身体细长,手指前方,似乎正被什么所吸引。两只银色的金属外星人捂住脸,好像一直在哭泣。一只穿着宇航服的猩猩神情严肃地眺望远方,他肩上还托着一个孩子,手中牵有另一位外星人。房间里循环播放着这些外星人在威尼斯、米兰和都灵的遭遇。他们都经历过些什么?在这个被称为“移民外星人”全球巡展第四站的南方科技大学,他们会有怎样的遭遇?
XXXXXX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雕塑作品“移民外星人”
2017年12月3日,刚刚揭幕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迎来了揭牌之后的第一批客人,重庆艺术家傅榆翔的七件雕塑作品“移民外星人”突然降临,让这个原本平静的校园变得躁动。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成立,其终极目的就是整合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相关力量,通过专案分析、人才培养、相关作品创作、研究报告发布等方式影响社会的认知和科学进展。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嘉宾对话(从左到右:吴岩、唐克扬、傅榆翔、姚海军、汪宏、西夏)
在2017年12月3日揭幕仪式结束后,“移民外星人”雕塑的制作者艺术家傅榆翔和材料科学家汪宏、建筑师唐克扬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演讲,畅谈他们眼中的当代现实。
01 傅榆翔:艺术家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XXXXXX
20多年前,傅榆翔曾读过一本有关创世纪的书。其中有段话对他影响深远: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里分析、化验、破译生物的不同元素和构成,但我们永远无法在实验室里无中生有创造另一类崭新的生命。
科学和历史如果不能预测人类的未来,那么艺术家的想象力是否能搭建这么一座桥梁?
“假设人类突然消失,地球将会有什么奇妙的演绎?还会滋生什么另类的现象?”傅榆翔展开追问。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这样的追问也时常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如果地球自转没有月球的守护,将比现在快一倍,我们每天只有12个小时,那么统治地球的将是甲壳虫、乌龟和鳄鱼。我们所有的人类可能只好生长在地底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追问和思考,成为激发他想象力的虫洞。
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和追问,也为傅榆翔打开了艺术创作的一道道窄门。他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出《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等等,但直到今天仍没有可以比肩和超越它们的作品诞生,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想象力也分别都有肓区。”每思及此,他都深感不解和忧虑。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山海经》
受《山海经》的影响,他一直在描绘动物,从不同的生物形象中,吸取塑造外星人的视觉元素。“中国如果拍摄关于外星人的电影,一定要有我们自已原创的IP形象;现在,我在做外星人和《山海经》系列的lP形象创意开发,我们将以想象力为载体,做出符合中国人想象的外星人形象。”
傅榆翔是佛教徒,一切物象皆是梦幻泡影,万物归一和众生平等是空性的常态,就像通过基因密码的排序和破译,其实老鼠和人类只相差百分之零点几。今天,我们看到的外星人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形象,都成为我们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应照——这也是傅榆翔所孜孜以求的。
02 汪宏:材料学家眼中的未来太空城 XXXXXX
南科大材料科学家汪宏,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材料科学第一线。在演讲前,她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关于“移动中国城”的视频。这个中国城的外形是星体,不同区域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像是一颗可以自由移动、自给自足的行星。里面不仅有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观,更有食品、水源、医疗设备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当然,这个移动中国城只能说是一个“空中居所”,它和未来的“太空城”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如何到太空生活?汪教授从城市的概念中提取了四个关键的维度:环境、安全、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与有大气层保护的地球不同,太空的温差将对自适应防护材料和传感器的要求更高;空间距离的扩大,需要更高速的空天飞机弥补;人类需要发明更加先进的新型武器去抵御外星物种的入侵;而可持续发展,指引着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距离想象中的“太空城”还有多远?目前,在能源和交通方面,人类有很大的突破。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卫星和空间站都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交通方面,高速飞行列车和超级隧道的研制直接将交通工具的速度指向了超音速以上。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更是实现了从材料到制造的革命性转变。未来我们更可以期待,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发动机,能够安装在小型无人飞机、汽车,甚至飞行背包上,多维度材料构建技术也是指日可待。
当我们谈到人类想象力的时候,有一个经验是:不要轻易预言人类的未来。或许我们更要相信戈达德的那句话:“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
03 唐克扬:日常空间的创新 XXXXXX
日常生活和想象力有什么联系?设计师兼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说,是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但又不是普通的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他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我们的想象力,就像一艘船,飘荡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陆地。
有一种说法是,想象力的意义在于从此刻预知明天。唐克扬认为,这种说法不够靠谱。100年前的人类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到我们会坐在这个会场,讨论关于未来的问题。但想象力不是无中生有的,他更相信关于想象力源泉的另一种说法——从日常生活中走来又不囿于日常生活。
外星人“造访”南科大 想象力连接科学与未来
在有关人类想象力的探讨里,有两个极端的时刻:一个极端是当一切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唐教授曾经在四川的旷野中设计房子,那种空旷感给了他很大的自由,与此同时,这种无边的可能性却又让他感到敬畏,因为他不确定将来的一个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另一个极端是,当这张白纸已经画满时,也可以说当一栋房子已经建好时,你是否有机会能够再次回到那种饱满的可能性之中呢?
此外,有关想象力的探讨,有四点值得思考:一是新想法如何和已有的想法协调;二是如何在“小”中容纳“大”;三是如何在“简单”中容纳多样但临时的需求;四是灵光一现的个性如何服从于整体。
所有的理论总要回归日常。我们面对无边的旷野时思考了许多有关想象力的理论,但也要记得,不要用没有生命的空洞理论去参照鲜活生长的现实。
04 姚海军: 想象力这颗种子有无穷可能性 XXXXXX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在对谈中深情地回忆了他在一个闭塞的山村生活的童年。要不是因为一本科幻小说,他不会燃起对外界的无限想象;可能现在还没走出那个山村。“想象力很多时候可能没有用,但在某一个时刻会生根发芽。因为有这颗种子,就有很多可能性。” 姚海军说。
打开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门的钥匙是好奇心。姚海军认为好奇心可以培养。比如,我们关注身边的一切,甚至是我们上学路上的花花草草,这些都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他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名叫《杂草记》。这本书里的内容,最有意思的不是对120种杂草的介绍,而是每一种杂草透露出的乡土风情。对世界漠不关心的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不可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每个拥有好奇心的人才可能发展出想象力。拥有好奇心的人一定是有趣的人。
05 西夏:热爱是创意的源泉 XXXXXX
在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公司担任影视项目总监的西夏,履历丰富,曾跨界很多个行业。他留意到一个细节,傅榆翔的外星人展览在国外英文写的是immigrant,而在这里写的migrant,他认为非常贴切,immigrant符合西方当下对于跨越边界的移民和难民的想象,外星人其实就是外国人;而中国的人口则是在边界线以内迁徙,比如盲流,所以用migrant这个词更合适,外星人更像是外地人。
西夏的细心和思辨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素质,这种能力来源于他的跨界思考和广泛积累。他学过地震学,做过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也做过广告、电影,现在投身于科幻,并相信这个领域是他灵魂安放的地方。
▲想象力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
“我觉得想象力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 根据自己多年广告创意的经验,西夏称90%的创意都有章可循、也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它们不是无中生有,所谓创意就是现实物件的组合。比如铅笔上的橡皮,当初是一位画家因为老是找不到橡皮擦,于是想到把铅笔和橡皮擦绑在一起,这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创意。自由联想和逻辑推理是创意的两种基本途径,这就涉及到理性和感性如何统一的问题;而艺术的创造是从形式上给人们带来新的东西,科学技术的创意更多是功能上解决问题。
但是,仅有对现实的不满或许还是无法产生创意。西夏谈到自己在加拿大学电影的时候,老师强调对电影专业而言最最重要的素质,不是讲故事能力或视觉思考能力,而只有一个词 “Passion”,即激情。如果你没有持续的热情去做一件事,就不可能完成任何电影,“热爱世界,热爱生命,这就是创意的源泉”。
06 陈跃红:科学与未来存在内在逻辑 XXXXXX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主任、讲座教授陈跃红认为,科学想象与科研实践在时空距离上日益缩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中心的建立,就是想从科普科幻发展与科研之间的关联,推进想象与科学的连接,促进对变化的理解,对创新的认知,对科学需求的谋划和对未来科学趋势的把握。当今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渴求、对优秀科普科幻作品的期待,对科技创新的渴望都将落实到这个研发载体的行动之上。
07 吴岩:要从想象力寻找未来方向, 从发展创生作品 XXXXXX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本来就是一位科幻作家。他从1979年开始科幻创作,1980年,他的《引力的深渊》被认为是中国境内第一部有关引力波的科幻小说。八年前,他跟董仁威、姚海军共同创办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并开始颁发中国科幻星云奖,目前该奖项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谈到毅然离开北京就职南方科技大学的时候,吴岩说,这个学校给了他全新的空间,在这里他不但可以继续已经开始的、对科幻革命的研究;还可以把《中国科幻创意创新报告》和《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报告》年复一年地做下去。他的中心将持续围绕想象力的认知心理学、未来科技前沿的走向、新科幻作品的研发三个方面投放力量,争取在短时间内将这个中心提升到国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