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8|回复: 0

为什么我们要刷屏粤港澳大湾区 | 腾云下午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5 09: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1998年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先生第一次提出港深湾区的设想至今,二十年间,伴随着粤港澳融合程度的加深,大湾区的概念逐渐走向成熟。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粤港澳湾区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在粤港澳地区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大有可为”。那么,打造科技湾区,粤港澳有何底气?参考国际湾区发展经验,粤港澳在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该如何推动?

5月23日,腾云下午茶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起点、痛点和奇点”为主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腾讯公共政策部的负责人参与讨论。在长约三个小时的活动中,嘉宾们从资本、人才、政策、文化等多个维度讨论了粤港澳湾区的机遇与挑战。

以下是本次腾云下午茶嘉宾发言集锦,经 腾云 整理。

为什么我们要刷屏粤港澳大湾区 | 腾云下午茶

为什么我们要刷屏粤港澳大湾区 | 腾云下午茶

「融合」是最大的问题

朱恒源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认为,粤港澳湾区和其他所有湾区都没有可比性。我们通常只看到纽约是以金融为主的湾区,但我们也要看到,纽约湾区还是美国先进制造产业最集中的地区,而且是排在第一位的。

粤港澳大湾区看起来具备很多优势,比如,在广东,有较大规模的制造业;在深圳,有大量年轻的人口;在金融中心香港,有以海洋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在澳门,有大量的资本。怎么将它们“捏”在一起?“融合”是这里最大的问题。

长久以来,制度的分立最终形成了两个平面,在这两个平面上,还有许多人为的力量在强化这种隔离感,而这种隔离本身又进一步加剧了香港本地的分化。我觉得,未来这里可能按传统开展试点,实行特区制,即在某种情况下,在两个制度间构架一个涵洞,让资源按若干层次进行流动,进而依靠这个流动来提高效率、扩大影响、增强细节,以达成最终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打开涵洞?我觉得有两个标准:标准一,要有助于珠三角的经济产业升级,找它最短板的地方;标准二,要有助于香港经济某种意义上的实体化,比如服务、制造、物流,一定要实体化。

其次我们要考虑这两件事:

首先是人才。比如,我们能不能为在深圳注册的公司提供某种便利,让它们可以通过香港的平台去吸引全球的人才。同样的,广东将来大力发展教育也要走这个方向。

其次是产业。我觉得还是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展开。事实上,深圳的人才是有缺陷的,很多深圳做不了的研究项目是不是可以放到港澳去做?如此,围绕制造、高端医疗、服务,结合香港的特点,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优势。

协调互动、互相促进、共上台阶
张文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历史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地区的发展思路经过多次迭代。最初只是深圳特区,其实就是合法走私、合法不结汇、合法逃税,用一座墙划分关内和关外,这是最早的版本;深圳发展起来了,就开始第一次迭代,实际上是把墙拆掉了,提出了珠三角的概念,范围开始向东莞、惠州等地方扩张;接着就是泛珠三角,囊括了粤北、粤西,甚至还要到湖南、江西等地区。现在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又是一次新的迭代。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迭代呢?其实我们不应该只盯着“湾区”两个字,重点是“粤港澳”,这次迭代实际上是把港澳也加了进来。

所以,地方区域发展概念的迭代,最关键的就是大湾区如何使其中的各个行政区做到十二个字: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上台阶。如果做不到这十二个字,那么说来说去也只是深圳或珠三角大发展而已。

说起粤港澳,其实不只是三个关税区,还是三个货币区、三个法治区、三个教育区、三个合约区,这是现实,也是痛点,关键还在于融合。

举例来说,深圳的大学是比不上香港的,虽然现在香港的教育对内地也有辐射,比如以大疆为代表的很多高科技的企业,它的技术源头都是香港,但这个协同互动的效益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刚才我们还提到,每天有70万人过境香港,很多是去那里读书的,这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好,但有一部分人是愿意追逐香港的教育模式的。怎么样规避我们填鸭式的教育?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合约纠纷的解决,到底用哪一套法律体系?我们是大陆法,而且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所以这都是痛点。

那么奇点在哪里?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原有的方向怎么样能走通?还有没有别的方向能够突破?我觉得都需要探索。

从「深港」到「粤港澳」

谈天
腾讯高级政策研究总监
港澳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其实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先生。他在1998第一次在学界发出了打造湾区的声音,但他当时提出的湾区叫港深湾区,而不是粤港澳湾区。

在粤港澳地区,对湾区发展其实一直都有讨论,但没有上升为政府层面的书面表态,直到2015年才真正到了政府层面。但那时候相关的表述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式提出粤港澳湾区的说法。

现在真正参与到湾区建设的,其实有许多新生代力量。举两个例子,首先是王卫先生,他差不多是1978年到香港,后来他把顺德和香港的物流慢慢做起来,一直到现在的顺丰。还有汪滔先生,也是从内地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念书又回到深圳创办了大疆。

粤港澳湾区下一代的力量和人才将在何方?我们可以看一些数据,2016年,深圳的常驻人口为1200万左右,平均年龄在32.4岁,可能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现在我们也看到,创业的力量正在深圳汇集,未来也会成为推动粤港澳湾区发展的力量。但我们也意识到,光靠粤港澳地区的人才还不够,正如东京或纽约等成熟湾区的发展,它会成为人才洼地和黑洞,把全世界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过来。

另一方面,深圳也正以一种比较包容的政策吸引人才的加入,深圳提供了比北京、上海更加宽松的人才吸引政策,在深圳落户的成本要低很多。下一步,深圳将如何与港澳联手,把整个粤港澳地区打造成新的人才平台,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加入?这也是腾讯想探索的。

粤港澳大湾区到底要成为什么?
郑宇劼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
点也好,奇点也罢,我觉得都不能离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意义和历史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到底要成为什么?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区域,是要探索构建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二,要成为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新经济策源地,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在国内甚至国际的几大城市群中,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都是非常具备创新气质的一个,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级创新中心的竞争,这是它天然的使命。

第三,是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的保障。如何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发展?如何再次激发一国两制的红利?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

第四,是世界级城市群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在珠三角区,深圳是典型的代表,从一个没有大学与人才的地方发展为一个创新的中心,尽管不能说深圳已经成功了,但深圳一定是走在成功的道路上,这一点可以确认。深圳成立时GDP不到1亿,现在有2万亿,改革开放至今,GDP总量翻了两万多倍。

另外,深圳也是国内城市中最不依赖投资和房地产的,而且它内发的动力比较大,经济发展比较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去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代表,扮演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痛点在哪里?我觉得关键是要解决融合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城市群有很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有三个独立关税区,法律体系、政治制度也不同,这是最需要突破的地方。因为我们知道,城市群要发展好,不能只是简单将城市拼在一起,市场、基础设施要协同。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融合,这也包括了我们内地其他城市的融合。

打造世界级湾区要实现「五个替代」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对广东的看法是:信息时代的小生产。广东的优点不必多说,但如果真的要打造世界级湾区的话,必须得有重大的创新,而且在思想上要有彻底转变。我提出“五个替代”:

第一,资本替代。我们现在是实物资本,但根据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经验,我将其理解为“复制资本”。复制资本,意味着把每个企业都变成“美联储”,用通俗的话讲叫分享经济。现在世面上的分享经济都是简单的分享商品,未来可以把马克思《资本论》改写一下,把资本从不可以复制变成资本可以复制,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这也是一条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之路。

第二,平台替代。工业从轻工业、重工业分离,现在到了服务业,分为轻服务业、重服务业,广东地区的小生产体现在不会做重服务业。什么才是高端服务业?高端就是能扩大再生产,能把钱翻倍,只有平台能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大力扶持平台,这个东西才是放大器。放眼世界,平台全部在中国和美国,而中国的平台却不在广东,我认为这个思路必须转过来,要把气魄放开。

第三,网络替代。我认为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网络经济可以做到市场经济做不到的一点:多点触达,也就是一对一精准营销,这个是直达全世界90后、00后的不二法门。这个思路必须转过来:把市场经济当做基础,让网络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知识替代。要打破同股同权的概念,让知识的拥有者、创始人占据绝对的控股地位。广东要有这样的气魄,在未来,当知识和资本同场竞技的时候,让知识说了算,而不是资本说的算。

第五,创新替代。美国有技术创新,我们有市场创新,而美国人永远追不上的就是市场创新,我们能把市场做出一个放大器来,美国到现在都没有。北京独角兽企业的数量都快赶超硅谷了,但深圳连北京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思与反思:世界湾区发展历史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考有两种,一种是正思,一种是反思。回顾湾区经济历史发展脉络,一方面需要正思——学习并赶超它;另一方面,我觉得还需要反思。我在这里列几条线:

第一,欧洲一体化,1946-1991年;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年,瓦解之后,又分别经历里根新政、克林顿新政,到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然后又到了川普;第三,从中东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再到伊斯兰国崛起;第四,就是计算机的出现、硅谷的崛起、再到今天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

看湾区经济一定要看这4个条线,一个简单的结论是:这4条线统统没有中国的话语权。

据WTO统计,在过去十几二十年间,全世界有583个双边或者多边的自贸区协定诞生,而全世界国家总数不过190多个。这说明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为代表的这套传统玩法失灵了,至少其中有一些东西正在被另外一种体系和思维方式替代。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狭义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版,而广义的说,是试图探索一条新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道路有两个要点:一是把世界发展轨道、格局,从过去狭义的英美现代化、全球化的框架、思维范式下解放出来;二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共享文明成果共生演化的发展思路。

看粤港澳湾区和“一带一路”报告,出现频率最高是一个词是“互联互通”,这说明互联互通已变成了一个“国际肠梗阻”。因此,我觉得对于腾讯及其他中国互联网企业有6大机会:

第一,依托中国互联网公司已形成的资源优势,扩大连接的深度和广度,切实走国际化道路;
第二,通过网民红利,促进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第三,立足前沿科技,突破先导产业,要尽快形成战略叠加优势;
第四,特别关注民生领域,20年国内外的互联网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了一条路径:先To C后To B;
第五,信息安全、协同治理;
第六,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新型全球化,促进新型本地化。

最后再提几个小的建议,也就是措施和抓手:

首先,“一带一路”最大的挑战,就是穿越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共同体。同理,在粤港澳湾区的建设上,恐怕要有更高的政治智慧,能不能在制度层面上,脚踏实地趟出一片新天地?

第二,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一个经验,叫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产能聚合或者能量聚合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能不能服务于粤港澳湾区建设?如果能尽快向南海、南亚发展,再到印度、非洲、欧洲,这样才能承担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任。

第三,中国老话讲“芝麻开花节节高”,互联网也讲迭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单点、小点突破,尽快形成利益甜头,同时不停迭代形成制度上的共识。

第四,温情资本主义。中国人讲情谊,要把生意做成有温度的生意、有情谊的生意。我相信腾讯有太多这方面的创新尝试,但是能不能结合异域文化、地理、政治制度以产生创新?

第五,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领域里,特别擅长走群众路线、网民路线,如果制度变通了,再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芝麻开花节节高和温情资本主义,将这些延续到“一带一路”的历史血脉中去,应该能找到比较好的引爆点和契合点,找到多一些的切入点。

从市场出发,打破文化隔阂
林永青
价值中国网CEO
想提一本书,就是姜奇平老师在2009年写的一本《后现代经济学》。虽然写就于2009年,但我相信书中的观点在二三十年里不会过时,在经济学创新的层面思考新经济该怎么走,这对我们今天的话题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

比如讲到货币异质化,我们今天货币都是同质化的,买水果的钱和做服务的钱其实完全是一码事。那么货币能不能异质化?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替代。

对于粤港澳湾区,我认同一点,即打破文化的隔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如果我们从市场和经济的层面去看,确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资本迭代、平台迭代、网络替代、知识替代、创新替代,这是企业应该更多去思考的事情。

因此,在我看来,我们今天讨论粤港澳湾区的问题,还是应该在市场、网络方面做更多努力,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思路上的创新,这个事情是大有可为的。

融合是发展的前提

石强
《互联网时代》总导演
港澳湾区的意义和地位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有几个点需要弄清楚:

第一,离开“一带一路”谈粤港澳湾区就会瘸腿。粤港澳湾区必然要承担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作用,现在看来,真正能够发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引擎的显然是这个湾区。

第二,对于香港和澳门的意义。我们谈了很多对于广东发展的意义,但其实也要关注对于澳门和香港发展的意义。

国际上的几个湾区大多数是自然生长,无论是硅谷还是纽约,其本身在各个层面上已经非常容易融合和协同发展。但粤港澳不是自然发展而成的,它面临一个过去没有挑战过的一个难题。所以,过去的区域经济带、开发区等思维都不能直接套用,粤港澳湾区发展的前提确实就是融合。

要想做到融合、互联互通,有几个要素。首先是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基本的信息互换、数据共享等方面,各地的基础目前还不太一样。其次,就是文化互信问题。

为什么广东独角兽企业数量还不多?两方面,一是资金。二是人才。

硅谷作为创新之谷,但基本上没有多少技术是在硅谷研发和产生的,它们散布在各个高校,甚至散布在以色列。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创新之谷,是因为硅谷建立起了全套的能够吸引创新技术的一套机制——资本、人才、政策、产业转化。我觉得这是粤港澳要做的。

对于腾讯来讲,我觉得腾讯需要做代言人,需要在现代制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领域有这样气度和职责,推动整个粤港澳湾区的资本、人才、机制等各方面落地。

互联网+智能制造」之路
王俊秀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
还是想聚焦整个湾区的产业支点上来。对比世界其他几大湾区,粤港澳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既有一块是由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组成的部分,也有一块是由比较成熟的制造业形成的集群,我觉得这是比较有特色的。

对于下一步,我想问,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路子?在湾区里形成一个智能制造的新经济模式,加之港澳的资本优势,这可能走出一个跟全世界不一样的路子。对于腾讯来说,这也是马上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2 22:15 , Processed in 0.0947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