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一切的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让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重合度越来越高。
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在模糊化,我们更习惯用互联网解决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在社交网络中与他人交流沟通,从早到晚智能手机不离身……
为了研究社交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组建课题组,历时近一年完成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
2月13日下午,在这份报告的发布会上,三位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十多位相关专家、学者、互联网从业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论坛。
“腾云”将嘉宾们的简要发言整理成文。
陈光金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不能把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截然对立起来,应当更加清楚的看到,使用网络是当今人类社会实现社会化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则成为社会化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场域。
在这个场域里面,老年人学会了用手机购物,中年人在手机上进行职场社交,青年人更是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确立了与主流社会并行的文化和社会交往空间,这些都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赋能的重要表现。
赵建春 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社交网络运营部总经理 在中国最大的两个社交网络—— 微信、QQ上,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每天以指数级的形式增长。到今天,我们的每一次消费、每一次写作和阅读都可以以数据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互联网可以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们的联系范围扩大,传统的分发式互动在遭受一定的挑战,我们的工作、情感的表达与联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经过18年积累,QQ积累了相当多数据。大数据,尤其是腾讯这样拥有海量用户的数据,对社会问题或者效率提升很有意义,比如我们与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做的城市规划决策就非常有价值,希望在今年有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也希望我们的用户参与数据分析。
岳淼 腾讯研究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当社交网络变得无所不在的时候,当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在商业之外,它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报告的标题定义成五个字——“生活在此处”,想表达的是,以前很多人上网都是以逃避现实的心态上网,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链接和渗透,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社交网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真实的生活空间,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何祎金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报告作者 据2016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已经超过了7.1亿,超过总人口的51%。今天,通过连接给大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而过往的赋能研究主要侧重于弱势和边缘群体,恰恰最普遍的人,也就是最广大的互联网使用者却被忽略了。
我们的研究引用了四个单词(HERE)来概括今天的社会状况,首先是“生活在此处”的意义;H表示的是“混合”(Hybrid),是一个现实与虚拟的混合,而不是二元论划分;E是“交织”(Entanglement),强调在互联网中生活与工作的交织状态;R表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创造了一个弹性(Resilience)的空间,里面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话语,所以也有不同的文化和权利在其中博弈;最后的E是“赋能”(Empowerment),我们认为赋能为大家创造了更多机会和选择,也对机会与选择进行了一次重构。这是“生活在此处”的意义。
朱迪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报告作者 我们的数据显示,50%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46%的老年人没有接入互联网,4%的老年人只使用互联网但不使用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对老年人的赋能分为三类,一类是工具性赋能,包括社交网络多元化应用以及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一类是社会参与赋能,包括社会活动参与和组织;最后是情感赋能,主要指代际亲密关系的改善及主观福利的提升。
举老年人与休闲活动的例子。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比例要高于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尤其是在跳广场舞上,不介入互联网的老年人只有8%会跳广场舞,使用互联网但不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有11%会跳广场舞,但是同时使用社交网络的这一比例提高到了22%。
社交网络通过增加参与活动的渠道,加强沟通联系,能够丰富老年人的休闲活动,也让他们重新回归集体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客观福利。
田丰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报告作者 我们以往的生活是分前台和后台的,中年社交网络的职场属性是最强的,他们认为社交网络就是工作关系和客户,比如只有14%的中年人表示在工作场合会经常拿手机出来加QQ或微信好友,46%的人要视情况而定,40%的人认为不会有加好友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中年人而言,社交网络,也就是他的手指就像一个支点一样,在平衡着他的工作和使用,也就是说在触摸屏幕、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就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平衡的过程,这是真正的社交网络对中年人赋能的过程。
90后和00后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青年人使用社交软件的比例是100%。如果问青年人做什么网络职业的话,有30%的人愿意做微商,有14.8%的人愿意做游戏玩家,由此我们看到,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有一个反哺的过程,很多青年人会替不使用网络的父母预约诊疗、挂号等等,这种行为能够改变整个社会,能够改变老年人关于互联网养老的看法。
论坛一:互联网时代如何养老?
方彧 老龄科学研究院老龄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些年智慧养老在不停地往前探索、尝试,大家所熟悉的虚拟养老院、无围墙养老院都是很好的尝试。但是目前来看,“互联网+养老”还是属于初期阶段,很多市场还需要我们去开拓、探索。
互联网+养老是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如果说要从互联网+、从企业的生存良性循环来看,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营利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政府、企业和社区,包括老年人、包括子女都要去考虑的问题。
王天夫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们给老年人提供什么变成老年人利用网络资源自己来找什么,这点是特别重要的。回到代际关系上来讲也是一致的,老年人如果真的有能力使用网络的话,他完全可以融入到年轻人或者子女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来,这样就对他们的养老提供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前景。
使用互联网给代际关系带来最最重要的影响可能真的就是老年人需要的情感交流这部分,子女在老年人的网络使用中的确起到了带路人的作用。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变化速度有利于年轻人掌握更多的资源,产生有更多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不完全是权利,它要通过特定的渠道转化为权利,并不一定是互联网的权利更大。
我们这个社会的组织化的权利还是掌握在相对年龄比较大的人手里,但是影响在年轻人手里,年轻人要把影响转化为权利需要通过一些组织环节,通过一套体制,而现在的组织体制还掌握在年龄比较大的人手里,这种博弈将来怎么发展,现在还难以预测。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互联网和财产、经济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养老决策是什么,这样一个变化让我们思考不同队列如何赋能、如何重构,如何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变化。
互联网+财产对未来养老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几方面:一,社会化养老呈现多样化趋势;二,异地养老;三,居家和社区养老、智慧养老,包括APP模式;四,以房养老,把房子租出去或者卖出去,然后进入高端养老。五,传统依靠子女的功能会逐步弱化,因为孩子越来越少;六,抱团养老成为新型养老模式。那么,我们的社交网络如何适应以上这些变化?
论坛二:网络原住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杨典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18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猛,对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的构造都是全方位的。
报告中提到,青年人一般都是互联网理财,但这仅仅是互联网对投资渠道的影响,从更深的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网络的影响来讲,社会网络投资——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如2007年最早出现的ETORO——把社交、投资和理财结合起来,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如果腾讯能在 微信平台上开发一个社交网络投资平台,对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对中国投资结构和投资理念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刘丹 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产品中心总监 QQ虽然经历了18年,但是在18年的过程中,它始终与年轻人站在一起,去洞察他们的诉求,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QQ和年轻人的特质是非常相象的,根据年轻人特点的变化,QQ也在不断进化、创新,总结下来有三点:第一,QQ非常理解和尊重年轻人诉求个性化的天性;第二,作为一个工具,QQ在不断增强沟通体验;第三,作为社交平台,QQ更加丰富、多元、包容、开放。这三个原因使现在的95后和00后仍然愿意和QQ一起成长。
赵联飞 《青年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互联网在青年群体中会产生的新生态对我们的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我认为,第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数字鸿沟的变迁,从能不能接入、有没有机会接入的区分,到你会不会用、你怎么用互联网的区分;第二,由于新技术的引领,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社交网络在人们如何扩大社会关系模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新的模式和新的属性。
杨守建 《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 报告特意从代际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互联网刚刚进入时以青年群体为主,但这么多年来有向两端渗透的趋势,老年人和00后少年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在逐步增高。
从赋权的角度来讲,有两个角度我们值得关注。第一,互联网赋予了青年组织化的能力,传统中结构非常完整的组织才具备这种能力,但通过互联网,青年获得了这种能力;第二,互联网拓展了青年人的经济活动空间,改变了青年人的经济活动方式。
“生活在此处”嘉宾发言集锦 | 社交网络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童根兴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会学分社社长 今年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特朗普的推特治国,这是另外一种事实发生机制,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生活,它本身也参与了社会事实的某些构建。前面我们看了各个群体的网络行为特征,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轨迹也构成了他们的一种身份。
在纸媒时代,我们通过书信、图书或期刊的出版来分析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引用率这种方式来评价一个作者的活动成果。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经常会出现一些主动的发布行为和被动的记录行为(评论、转发、点赞等等)。微信的兴起,是机构对于个人的学术贡献,我们也希望在新的评估机制中能够把它纳入进来。
王晓冰 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总监、报告作者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社交网络也好、互联网也好,给我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传统媒体机构在过去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作用不会消失,它可能会用新的方式、由新的主体、通过新的渠道去继续,但是它和社交网络之间的结合是不会消失的。
*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如有不符或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