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 微信里总是收到父母发来的朋友圈鸡汤文,老年人真有那么相信这样的文章吗?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田丰等人做了大量的网络和实地调查,发现鸡汤文对于老年人的另一重温情意义,“有位老人告诉我,平时不太敢给子女打电话,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休息,但是会发一些认为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子女看不看是他们的事”。
那一刻,田丰意识到在越来越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中,微信已经成为老人关爱子女的一种武器。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调查,他们还发现,微信等社交网络对于不同代际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增加了年轻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帮助中年人缓解了职场压力和中年危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12月20日下午,在“腾云智库创新峰会”上,田丰参与了“连接之后”的论坛环节,公布了他们关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赋能”的部分研究成果。
以下为田丰演讲全文,经“腾云”整理。
田丰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先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连接之后”的研究。
一位同事在加入我们研究团队的时候告诉我,之所以愿意加入你这个研究团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很难想象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还有用电击治疗网瘾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情发生,比如屏幕上这位头上插满导线的少女。
有人曾这样形容电击疗法:就像针穿过大脑一样。 可为什么会有父母如此狠心的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去受折磨?因为科学和妖魔化,当电击疗法披着科学的外衣,当网络生活被妖魔化,狠心的父母就出现了。而我们的研究要做什么?就是要寻找网络社会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人们了解网络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如果让我用最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我们现有的研究发现,就是“Here”,字面上的理解是“此时此地”,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生活在此处”。
第一个字母H,是Hybrid,指的是现实与虚拟的混合。
第二个字母E,是Entanglement,指的是生活与工作的交织。
第三个字母R,是Resilience,指的是文化与权力博弈的弹性空间。
第四个字母E,是Empowerment,指的是网络对日常生活机会与选择的重构。
这里我们对社交网络赋能的理解应该突破传统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去深刻体会社交和社会网络背后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它们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载体,形成了人与人的连接,所以其生活性和实践性本身就具有了赋能的意义。
我们总用“生活在别处”这句话表达一种心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别处。虽然以前我们把互联网看作一种虚拟的、线上的和外在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就是生活在此处,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更进一步来说,社交网络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惯例,重构了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机会和选择,这也就是Here这个词的意义。
来看一个现实与虚拟社会混合的例子:虚拟社交网络会改变现实当中的家庭关系,使得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我们的调查中,70%使用社交网络的老人会使用微信与子女联系。事实就是如此,社交网络加剧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互动频率,也改善了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
但是在这种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存在着权力的不对等。子女由于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时间比较紧张,在与父母的联系当中经常处于主动的地位,而老年人通常是一种守在手机旁等待的被动地位,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不对称的亲密关系”,但社交网络的切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不对称的亲密关系,比如在座的很多人肯定也会抱怨,抱怨父母经常给他转发一些垃圾信息。
我以前也这样认为,直到我在访谈当中遇到一位老人,他告诉我,“我经常会给孩子发一些他认为对子女有帮助的信息,他说孩子们都很忙,住得都很远,打电话见面怕干扰他们的休息和生活,但是发微信就无所谓,存在那里,孩子们有空的时候就看,发不发微信是我的权力,爱护孩子也是我的权力,看不看就是子女自己的事儿了。”
这一刻你会突然发现微信是什么?微信就是老年人关心孩子的一种武器。在互联网时代,走到处于弱势地位的老人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亲密关系中最真实的情感、尊重、爱护以及责任。
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重。调查发现,80%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子女教他们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和APP,76%的青年人会在网上替父母购买产品,超过一半的青年人为这次购买付费。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子女需要对老年人进行数字反哺、承担老年人“互联网代理人”的角色,这样才能让老年人获得平等的权利。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构成了个体展开行动的环境结构,与此同时,个体的行动结构也通过这种环境得以实施和再生产。在互联网社会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行动与结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尤其是对中国人而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非常的模糊,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年人与同事之间经常使用微信联系的比例超过了70%,与配偶之间的联系所占的比例大概是50%,与子女的联系这个数字大概是45%。
因此对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来说,社交网络都要兼具工具和生活的两重性,社交网络的职场属性决定了人们的交际圈在不断的延伸。我们在工作当中认识一些新朋友,通常并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世背景,但是我们会在朋友圈里给他点赞,这种“点赞之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称为“弱关系”,我们发现这种弱关系在社交网络中能够发挥强作用,改善人们在职场上的机会空间和资源结构,比如超过3/4的80后认为,社交网络能够增加他们的职业机会和工作的选择。
其实对职场人群而言,赋能的另外一方面不仅仅是机会和资源,还减少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加了相互吐槽的机会,在面对中年危机时,老友之间的慰藉还能够让职场人缓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所以我们对赋能的理解,还不能只从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机会和资源出发,还要考虑到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带来的压力缓解和情绪表达。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给予了每个人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的机会,在社交网络时代,青年能够获得平等的与主流社会对话和博弈的空间,他们借助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开辟了与主流社会并行的社交和文化场域,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第一代的QQ用户、这些70后和80后转移到微信的时候,90后和00后成为QQ的主导者,在青年文化与主流权力的博弈中,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弹性空间,让青年人不必屈从主流社会,社交网络提供了承载青年文化的平台。超过70%的青年人同意社交网络时代的网络游戏、认同直播平台的主播也可以是正当职业,超过60%的青年认为在社交网络时代“杀马特”等主流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平台。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同意社交网络增强了青年人的话语权,这就是一种反主流文化的构建,也是对青年权利的一种伸张。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在此处,但是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此处,我们要站在200年后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来理解和分析当下社交网络的生活。社交网络赋能是对生活机会的选择与重构,赋能是个人观念和能力的提升,获得参与、协商、影响、控制以及追求他们想要生活的机会和权利,以上内容甚至对那些社会的归隐者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川的藏区,年轻的喇嘛出门随身携带的是经文和电子设备,他们既要给别人念经,也会随之拍照,发朋友圈,他们甚至还学会了自己生产苹果电脑,在上面贴一个苹果的标签。绝大部分的时间喇嘛的生活是非常悠闲的,微信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拍照和晒朋友圈已经成为喇嘛们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他们通过微信频繁的索要红包,说明他们正在试图拓宽他们布施的方式,他们还会帮助我们课题组成员拉票。
可见社交网络在连接以后不仅仅改变了世俗的世界,还改变了我们的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的的互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