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2|回复: 0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21: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起飞提供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前三次创业浪潮为创业创新搭建了完整的体系,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即将到来,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将是一个创新平民化的时代。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朱恒源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
《创业八讲》作者

2008年春天,我应邀去哈佛大学访问。傍晚的风有些凉,我下了飞机,裹紧衣服准备去打出租车,一位年轻的女士走过来,用中文向我问路。结果她也要去哈佛,我们于是同行。

路上她说是来看丈夫的,自己不懂英语,还不让丈夫去接,硬是一个人从北京飞到芝加哥,再从芝加哥飞到波士顿,结果没出机场就晕了。她是个体育师范生,自己创业做生意,这次想顺便带一堆耐克鞋回去卖。

当时我就对她产生了一种敬佩:我一个清华大学老师,考过了托福,英语自恃不错,第一次到美国时也是紧张的。她不懂英语,竟然就这么横冲直闯地来了,这种风格实在太难得。

后来清华有了创业课,我接触了越来越多她这样的人,感觉到中国的创业创新已经逐渐平民化,于是第一次有了想为创业者写本书的念头。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创新的普及和平民化

以前我们为什么不创新,或者说很少创新?因为成本太高。

学术界经常讲创新就是从1到10到100的过程,科研发现本身需要1块钱,完成整个注释和成果需要10块钱,再把这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则需要100块钱。也就是说,整个创新过程需要111块钱。

如果我直接模仿人家,那我可能只需要10块钱。我只需要付出模仿成本,创新成本是别人已经付出的。

市场营销角度也是如此。一个新产品想要在市场上站住脚,我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花很多的钱去告诉别人这款产品有多好才行,如果我模仿美国的产品,只需要说这是美国最畅销的产品,一切就都ok了。

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市场的一些变化让我感受到,创新,特别是通过创业来创新,已经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平民化。这里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商业意义上的创新,通过创新使得社会接受;一个是教育意义上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精神或行为。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科技起飞的专栏文章。科技起飞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从社会和企业动态来讲,科技起飞后就会出现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它们会逐渐积累到一个爆点,一个即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创新资源群聚后,它自己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加之社会上再有一些风潮,就很容易涌现创业创新潮。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过去20多年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中产阶层,他们有自主的价值观,不会为了一份工作而把自己长久地连接到一个组织形态上,精神上是崇尚自由的,而自由是创新的基础。

后来我认识了很多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普通家庭长大,没什么特殊背景,绝大多数也不是天赋异禀,工作处于不错的状态,后来就想要去追求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就创业了。

所以我判断,创新的平民化背后是创新的普及,顶尖的创新肯定还是高成本很昂贵的,但整个社会上,人人都可以汇聚创新,创造自己的一点东西,然后在社会架构中把它用起来。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中国创新奇点来临

商业是最好的创新方式

教育部在2010年发文提倡“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那之前,清华已经有了创业课,我们赌的就是创新创业在中国会很快蓬勃兴起。

这个课好多学校都开过,中间都断过,但只有清华一直坚持下来了。这么多年接触创业者,给了我两个重要的启示。一是如果你要给普罗大众讲课,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把原来的讲法完全改掉;二是创新和创业其实没有特别高大上,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那些没有受过特别好的教育的人也能创业,并且在创业中活得很不错。

我又开始反思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把我们的学生教得服服帖帖,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未来绑在一个专业和工作上。反而是那些接受教育不太专业的人,他们遇到事情会想,这个到底能不能做,反正我先试试。

现在的情况就是,本来教育体系就有问题,整个社会观念也有问题,可我们还在强化一个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和社会结构,然后再告诉人们说,应该把塔顶的一些资源打开给一些低层的人,而不是通过低层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动去改变社会结构。

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金字塔社会结构的组成者,每个人都希望在里面占据有利位置抢占资源。长此以往,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了,阶层固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很多低层的人通过创新和创业的活动,改变自己的社会生存状态,反过来也能对社会有贡献,这种活动其实是在现实社会里每天都发生的事。

我发现现在大城市里面这样状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再依赖于某个社会结构了。我解决完小康问题,回归到自由人,就做点有趣的事。我经常说,因为中国规模大,所以它可以容忍一些多样性存在。一些多样性加一些自由,就会产生很多创新,这种创新要在这个社会蓬勃发展的话,商业是最好的方式。

开头我提到的那位女士,也上了清华的女性创业班。当时她已经不卖运动鞋了,对我说,朱老师,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了,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儿,我想开个翻译社,帮助像我这样不懂英语的人跟外国人交流沟通。

还有《创业八讲》的第二作者,余佳。她倒是清华的毕业生,如今放弃了银行白领的高薪工作,自己创业做服装高端定制去了。

每一次创业浪潮都会留下制度创新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一次的创业浪潮之后,都在社会制度、社会影响、创业的社会合法性等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一次创业潮是在1980年代,代表人物有柳传志、张瑞敏等。说起来很多年轻人都不信,那时候做生意被看成是投机倒把,温州的四大王进了监狱,仅仅是因为他们从事了在今天看起来很正常的商业。

那一代人创业留下了什么?我认为是帮助商业在整个社会和原来体制的眼光里建立了一个合法的形象,就是“哦,原来商业不只是无奸不商,还有可能振兴民族工业”。

当然那个浪潮也是鱼龙混杂的,最后一定是那些顺应了社会发展方向的东西才能留存下来,它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制度基础,而这些基础是后续人们创业的新环境。

第二次创业浪潮就是“92派”。这些人是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下海的都是一帮精英。他们留下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首先是人事制度。当时出现了一个新词,“停薪留职”,把档案放在人才市场,不拿工资,自己下海创业。这就导致了重要的资源向市场方向的流动,这就是进步。

然后是他们把资本市场冲了出来,中国企业开始有了股份制,这是他们最大的贡献。试想如果没有股份制,没有资本市场,今天的绝大多数创业都是扯淡。要知道那个时代,整个社会视资本如洪水猛兽,人们说到资本,永远是和资本主义连在一起的,而资本主义前面永远有一个词叫“万恶的”。

这一波人,与其说他们创造了一些伟大的企业,不如说他们创造了一些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基础制度——就是股份制和人才市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整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学历比较高,被外界称为“儒商”。

第三次创业浪潮是2000年前后,互联网兴起,外国风投进来中国,把创业早期的基本问题全都解决了,建立了期权制度、风投制度。

在那之前,注册公司要有注册资本,这个资本还不能少于多少多少钱。很多人就从别的地方调用一笔钱先注册,然后再把钱还过去。但是严格法律意义上说,这是非法的,因为注册资本是属于企业法人的,不属于个人,要把钱拿走得经过法人同意。

“92派”创业浪潮中,很多人都做过“皮包公司”,因为注册资本不能低于多少多少钱嘛,我就先忽悠个200万注册公司,注册完过两天就撤,去做别的事。

到了王志东这一波人,这些问题就完全解决了。投资人了解了你的公司后,给你投资,然后你到国外去注册公司,然后在海外上市,这些都是SPV结构。

现在BAT都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还有当时风起云涌的三大门户网站。

总结下来会发现,三次创业浪潮过去,中国的整个创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前几次浪潮造就了一批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投资者,愿意去给创业公司进行天使投资,再到后面的上市、并购,整个链条就完整了。

科技起飞导致创新成果的聚集,三次创业浪潮沉淀了创业制度和创业资源,加之新的中产阶层追求自由,那么整个创业创新活动注定要在社会中普遍分布的,这就是创新的平民化。

明天下午2点,我们将在清华大学举办一场关于中国式创新的学术研讨会,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前来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9-20 00:55 , Processed in 0.0833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