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5|回复: 0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6 0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文学似乎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文学分支转变为广受赞誉的主流文学。但是,按照资深科幻研究者,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的观点:目前,科幻文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已逐渐式微。过去,科技影响未来生活;如今,科技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原有的科幻文学远远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文化需求。而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则认为,新时代的科幻文学面临科技飞越、媒介革命和美学标准三大冲击。如何破壁生长?任重道远。

作为中国科幻界最资深的研究者之一,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见证了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几十年中的起落。在早期发展中,科幻的功用是科普知识还是作为文化核心,一直在摇摆。当中国科幻最终获得主流文学地位,且明确了发展新文化、激发想象力的方向时,面对真实世界中的科技发展已经远超科幻作者的理解世界中所描绘的更加超现实的真实世界,面对更具感官刺激的新媒介冲击,科幻文学是否还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则用“超现实”(Hyperreality)来形容当下社会,进一步回答了吴岩老师对未来中国科幻走向的问题。他认为,科幻的发展一方面要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性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拥抱新技术、破壁成长,在条漫、短视频占据文化市场的背景下,继续发挥想象力。


吴岩:一手科普,一手文学,跌跌撞撞的科幻史


刘慈欣的《三体》获奖之后,科幻文学对中国的重要性有了很大提升。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满足了中国普通人的大国梦。雨果奖不像诺贝尔文学奖,后者属于各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比较,而前者是在美国的一套成熟体系中竞争;在文学、文化体系中,《三体》获奖的意义确实很重要;第二,满足了政府部门对世界一流的追求。文化部、科协都很重视这次获奖,政府对于科幻也很支持;第三,对于科幻作家来说,算是圆了几十年的梦。叶永烈曾说中国的科幻小说可能会比主流文学更早走向世界。刘慈欣得奖,完成了这个心愿。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起起伏伏。晚清时梁启超就翻译了贝拉米的《回头看》,1903年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后来还出现了老舍的《猫城记》、顾均正的《和平的梦》。这些作品写得极好,跟今天的外国大片不相上下。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民国时期,科幻分成两个体系。一部分在科普杂志里,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幻作品和散文等混在一起,文体很难界定;还有一部分在“鸳鸯蝴蝶”里,有一些爱情故事是科幻。但在当时大的文化范畴里,科幻是非常小众的。
科幻到底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还是本身就是文化核心?起初,梁启超和鲁迅的观点就有差别,鲁迅认为科幻要以读者为主,即如何传播科学知识。但梁启超认为科幻是一个文化核心。
1950年,中国开始有科幻小说出版,当时叫作科学小说。1954年,郑文光用科幻小说的名字发表作品,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但当时,科幻的空间比较狭窄,除了科普写作,就是儿童文学,成人作家基本上与此无关。建国以后的17年里,有大概一两百个短篇科幻小说,99%都是中短篇小说,也出现了一些作家,比如童恩正,翻译了一些苏联作品。

文革期间没有科幻。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前几个月,叶永烈开始发表科学小说。文革之前他写过《十万个为什么》,文革后他马上进入科幻领域,特别受中国读者的欢迎,比如《侏罗纪公园》中国版。1979年,叶永烈将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作品改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使叶永烈成为刘慈欣之前,中国科幻小说届最重要的人。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在叶永烈的推动下,科幻小说开始呈指数增长。当时所有的报纸、杂志都发表科幻小说。但是,后来有一个时期开始出现了对叶永烈和科幻小说的批判,认为科幻小说里也有精神污染,于是从1984年起,中国科幻小说就开始断崖式下滑,那一批作者的时代就此过去。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杂志《科幻世界》

科幻文学的再次复兴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后,《科学文艺》杂志几经改版成为《科幻世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王晋康、星河、何夕,包括刘慈欣等一批作者开始发表作品,科幻小说逐渐进入到新的一轮发展。
多年来,科幻界最重要的使命不是写作,而是要向政府和老百姓说清楚科幻到底是什么。如果说科幻是科普读物,那就是死路一条。科幻是给人新想法的读物,是一种发展新文化的读物,它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中国科协的五年行动计划里,名字叫“两翼”:一翼是科普,推动科技发展;一翼是科幻,推动创新中国。
刘慈欣获奖,使中国科幻重生,但并没有带动整个科幻创作的大发展。在他以后也有一些作品,比如陈楸帆的《荒潮》,王晋康的《时空三部曲》等,但并没有出现热潮。
目前,科幻文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呈衰弱的趋势。在国外,上世纪90年代科幻大会都是大场面,如今科幻仅仅是小众科技极客的关注点。过去,科技会影响未来生活;如今,科技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原有的科幻文学,已经远远不是能够满足今天人们的文化需求了。


陈楸帆:条漫、短视频时代,科幻故事该怎么讲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科幻作家陈楸帆在“重新定义文化:二次元与娱乐互联网”学术研讨会上

近几个月,有这样几则新闻: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面对超现实的真实世界,科幻文学如何破壁生长? | 二次元系列

▨ 华大基因董事长在公开场合称,要求员工活到100岁,要筛选基因优良的员工。


▨ 一所杭州的中学用面部识别监控学生表现,可以看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注意力集中,对课程的内容是否满意。
真实与虚拟、现实与科幻、历史与未来、技术与人性、奥威尔和赫胥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缝衔接、水乳交融。这样的情节和想象力,让很多科幻小说作者深深自卑。
鲍德里亚提出的Hyperreality概念对媒介的政治性解读认为,无所不在的媒介会代替现实生活,会接管现实世界的真实价值,从而架空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学,毫无疑问也是媒介生态中的一种。这个时代科幻文学面临科技飞越、媒介革命和美学标准三大冲击。


▲2018年年初,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编写的科幻短片《Sunspring》在伦敦电影节上进行了首映。

第一,如何迎接科技的冲击。日常生活里已经充斥着科技概念,许多科幻文学作品并没有跟上,落后于当代技术。如何让读者在了解现实技术的飞跃之后,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产生对科技的惊异感,当下很难做到。
今天的技术与数学、算法密切相关,更加抽象,很难像经典科学一样可以被具像化或者通过隐喻、转喻令读者领略它的美妙之处。例如呈现算法、量子计算是很难的事情。而科学家有时候比写科幻的人更加前沿大胆。
第二,如何应对媒介变革。从文字时代进入读图时代,从纸媒进入互联网,从聊天BBS到即时通讯工具,从短视频到更短的视频。动漫、游戏、VR/AR……层出不穷的媒介形态在改变受众吸收、理解信息的习惯,争夺着非常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文学作为这个时代冷之又冷的媒介,需要参与者最大限度调动感官和想象力,“脑补”其中的美妙之处或者爽感。科幻又是其中门槛尤其高,所需要调动的认知资源尤其丰富的一个门类。这是否会注定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来甚嚣尘上的科幻文学衰亡,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呢?


▲作为“阿尔法狗之父”,DeepMind 又创造了一台结合“神经网络”计算系统与常规计算机内存的学习机器。斯坦福大学心智、脑和计算中心主任盛赞该成果是“人工智能研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重要里程碑”。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符号系统专业(Symbolic System),横跨了计算机、哲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探寻机器和人思考过程中的共同之处,以获取不同视角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标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是了解人性,懂得如何正确应用科技来改善人类处境的人文主义者。而科幻小说正担当着文学中的“符号系统”角色,用文字、情节和人物,去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探寻用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用故事把它们连接起来。但这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科幻也要主动融入媒介,破壁生长。过去几年里,最具有文学性的科幻作品,不是来自于小说,而是剧集和游戏。比如《西部世界》《黑镜》《底特律变人》,还有马上推出的《赛博朋克2077》。它们都延续了科幻小说中最传统的一些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它们又通过各自不逊于经典文学的复杂结构和精妙叙事,把我们的感知和思考升华到一个觉知的境地。


▲美剧《西部世界》

我们不要去抵抗次元的文化或者不同的媒介形态,要拥抱,要破壁生长。但这种拥抱是平等的,没有谁高于谁,谁要吞噬谁,更多的时候需要文学创作者放下自我,真正理解并融入这种不同的媒介形态。
创作者,应该要放下成见,需要进入媒介,无论是一分钟微视、90-120分钟的电影,或者几十个小时的剧集,页漫、条漫还是交互的深度融合,都在改变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而这种媒介的转化有时候比原创更为痛苦。
第三,如何建立美学的坐标?科技领域的演变,确实也带动了文化领域审美风潮的转向。比如工业革命对于机器美学的崇拜,信息时代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的风潮。同样,文学是否也应该有一种新的美学。


▲蒸汽朋克中的机器美学

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单位时间内人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密度也在提升。例如,原来看视频都是普清,发展到高清1080P再到4K,甚至以后可能会有多感官的整合。这是网络时代对人类审美最直接的冲击。对应到文学的风格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在建立美学坐标方面,科幻现实主义是一种高认知密度的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对自信形成一种挑战、满足的代偿机制,更是在情感结构上超越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代入了更多的变量。科幻文学在美学上应该能突破更多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通过一种想象力的叙事力量的支撑,可以超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二分法。



比如,科学怪人,它既是本体又是喻体。这是以往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现象,显示了现实主义和科幻小说之间的鸿沟并不存在,也揭示了它作为审美和哲学资源的价值。随着日常生活越来越难以被直接表达,科幻小说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管怎么样去描绘这个时代,它是Hyperreality也好,后人类时代也好,科技文艺复兴时代也好,科幻文学都需要新的突破。它是现实也是超越现实,它是技术的也是跨越技术的,它需要把握不同层面的现实,叠加并且互相影响关系,去呈现一个更加完整的全新立体的世界图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9-20 13:55 , Processed in 0.0673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