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4|回复: 0

短视频创业风口,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 腾云下午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8 0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据显示,2017年9月短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增长率为4.1%,同比超过三倍。短视频市场也成长强势,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从2014年发力,到2016年全年融资超过50亿人民币。短视频未来如何发展?盈利模式如何创新?现在创业是否为时已晚?垂直领域操作如何细化?本次腾云下午茶邀请了多位短视频领域的大咖,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与心得。

本文由腾云编辑整理发布。


李强
视知TV COO
做跟时间是朋友的产品

在短视频创业领域,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内容,视知TV目前做了八条不同的产品线,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所有产品都是“知识类”短视频。

为什么做知识类短视频?出发点就是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什么见效快的面膜里普遍含有激素?这是女性健康产品线典型题目。为什么有的公司老板宁愿花更多钱雇新人也不给老员工涨工资?这是职场产品的题目。限速60的公路上你车速表显示61,会不会被贴罚单?这是交通安全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缺少的不是知识本身,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知识并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

如今,大家接触知识的门槛前所未有地降低了,我们想了解什么知识,打开手机随便搜索都可以找到答案。但你获得真正知识的路径却拉长了。

举一个例子。我自己特别喜欢喝可乐,最多的时候一天喝四瓶,我从可口可乐换成了零度可乐。有的人说零度可乐看起来没有糖,但是更容易让人发胖、更容易导致骨质疏松,还可能导致不孕不育。这些信息让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焦虑。我会搜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花一下午时间掌握更多信息,但我没有找到特别直接、简单的答案,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了。然后,我咨询了国家营养协会的专家,喝零度可乐会不会有害?他说网上都是误传,喝零度可乐对身体没有什么坏处,和喝矿泉水没有什么区别,我才松了一口气。视知要做的所有视频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替大家节省时间、缓解焦虑。

我自己做新闻出身,回顾自己这么多年到底干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什么成绩的时候,翻出自己很多文章,觉得每一篇都读不下去。为什么?因为做记者编辑的时候,写的报道和话题都很有时效性,过了一段时间后根本没有用处。但视知TV的内容,与时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做的知识类短视频发到全网,过了半年、一年时间之后,每天还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浏览量,因为有用的内容一直有用,而不是说这个内容在2018年1月份有用,到2019年就没用了。
2016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流感健康类的视频,2017年冬天我们把里面的核心信息重新修改一下再发出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觉得,短视频跟图文的区别就是,做每一支的成本特别高,这样你就不能当成一个一次性消费品发布出去。我们一定要做跟时间是朋友的产品。做完一支视频以后,我们指望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这个视频不断给我们带来用户,不断产生浏览量。

当然,我们做知识类短视频,自己不生产知识。我们的职责是找到某个领域里的核心知识、找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把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做一个解释和可视化阐述,做成普通人看得懂的视频。

而且,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老师,而是知识伙伴。视知TV有两类内容不做,一类是冷知识,一类是纯粹的科普。什么是冷知识?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头两位代表出生的省份,听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也想看,但是看完以后对你没有用处,只是一个谈资。我们做的知识类短视频要有用。

科普也是我们一直要避免的内容。我们觉得科普的内容非常有价值,但科普一直是从上到下的态度,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视知TV短视频,我们把它定义成知识伙伴,所以我们不做。因为普通人平时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事,权威专家的解释,大家不一定很相信,反而会相信一个跟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讲的事情。同样,专家说了一遍你不相信,但是专家跟你的好朋友说了一个知识,你的朋友经过消化理解告诉你之后,你就很相信。所以我们想做所有人的知识伙伴。

因此,视知TV做了八大垂直领域,分门别类抚慰人的焦虑。我们所有的产品线都有几个关健词,首先针对特别精准的人群,不会泛化到一二线人群、白领人群,一定是针对具体地点、具体年龄层、具有清晰标签的人群。我们的每一个产品线也都致力于解决某个人群某方面的需求,我们做的都是有实用信息的内容。
最后,我认为短视频是一个风口,看起来很红火,但还没有达到饱和阶段,里面机会非常多。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尽快进入短视频行业创业。就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说,短视频创业比现在图文领域创业容易得多。



王舒怀
腾讯新闻短视频运营总监
移动化是视频的本质

和其他几家机构相比,腾讯做的更多的是平台的业务。他们做内容,我们做平台。今天,我就从运营的角度谈谈心得体会。

大家注意到,我今天用了一个词叫做“移动视频时代的新表达”。我认为,短视频概念是很通俗的说法,事实上,“短”是一种形态,但这种形态不足以概括当下面临的变化。

其实,传统媒体时代也有短视频,很多视频有足够的长度、包括微电影、微纪录片,超过我们所认识的短视频范畴,我更愿意称其为移动视频,即在移动介质上播放的视频,包括短视频也包括直播,我认为移动化是视频的本质。

今天移动互联网变化太快、技术变迁太迅速,以至于每个人都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比如,今天我们用手机,明天我们用什么?都是未知数。

我跟很多朋友都交流过一个观点:在当前一片混沌中,唯一一个我们可以比较笃定的方向就是视频。因为5G即将到来,视频消费极端便利化。我们都知道,电视发展了那么多年,但电视有一个特点,始终是制、播、传输几个技术环节分离。而今天有了移动设备,移动设备最大的特点是把制作、播出和传输放到一个盒子里,一个设备里。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革。

另外,移动视频背后有几个大的变化:第一是消费场景变化,第二是消费人群变化,第三是表达内容的变化。消费场景和消费人群的变化是今天真正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刚才李总讲到现在是短视频的风口,但优质内容非常少,我们认为今天网络上短视频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故事类,第二类是个人秀类。前者看起来有愉悦感,但绝大多数人看了以后不认为我也能做,只是你做我看。第二类像小咖秀、抖音、快手,这样的视频特点是我看了以后也要做。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短视频。尽管今天有大量风口,有很多内容生产商涌入这个行业,但是专业门槛始终存在。尤其故事类短视频,从运营的实际经验来说,这其中优质内容大大稀缺,远远不足以满足我们的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需要的质量。

短视频创业风口,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 腾云下午茶

短视频创业风口,他们是如何成功的? | 腾云下午茶

我们认为,在这个大环境下每一个视频生产者都会面临重构——生产重构、组织规律重构、流程重构和表达重构。最后一个是结果,由前面三个带来的结果。

先说组织重构。越来越多的生产力从大机构流向小机构和个人生产者,这是非常明确的趋势。小的机构生产者内部都是以MCN方式生产的,和传统新闻编辑部里为条线划分部门的做法非常不一样,小的生产者都是一个一个小品牌组成的小IP矩阵,把自己先变成MCN,用这种网络式生产方式来做成组织。这也是所有创业者都面临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是内容。我们知道很多视频生产者都是从内容生产做起的,很多网络编辑都是做内容出身的。但是今天短视频、移动视频和内容运营,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小的闭环,要求内容生产者不再简单生产出来,而是经过前期细分市场调研,确认自身优势,找到定位,确认新的组织方式。

第三是运营,如何利用各种大的平台和渠道做完整分发,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为内容做最好的传播、变现?这会越来越多变成一条线闭环,这个闭环上的小生产者会怎样呢?我们往往拥有其中一到两项能力,缺少整体闭环能力。从平台来,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第四是变化。所谓表达的变化,我们今天都说短视频是短,究竟多短算短?我们看到短视频几秒钟到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存在。但是我们认为不同的长度实际上定义了不同的叙事结构和不同的范式。6秒更多以场景为主;15秒可以表达一个情节,往往含两到三个场景组成的变化;60秒的短视频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讲一个小的故事;三分钟则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传统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电视手法会被全部打碎。我们面临高信息密度,要学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信息密度和最高的叙事效率完成整个故事讲述。这些给表达提出了新挑战。

这里我从运营短视频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内容优势不等于内容迁移,很多短视频生产者都是从传统内容转变过来的,但是这种过往经验仅仅构成一种优势,不能变成一种迁移,对于移动端视频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叙事方式,针对新媒体介质做新的表达。
第二,找准定位。目前垂直领域里优质短视频更加稀缺,我们面临海量市场,但是海量市场远没有被完善。垂直化是最好的定位,区域化是最好的垂直化的定义。如果细看每一个市场,每一个市场里军事、财经、科技等等,以及北京地域化短视频,这样的内容极大稀缺。

第三,如何使用好网络素材变成了一门学问。我们都知道国外以事实核查方式来做内容生产。国内来讲还没有完全建立、缺少模仿者,更多是如何从网络素材形成整套核实机制,可以和传统的媒体机构里,一个记者坐在那里打电话,事实链条查清楚,完全与之媲美。

第四,短视频要高质量,我们现在看到太多粗制滥造和搬运的东西,我们运营起来深恶痛绝。
第五,在尽量短的闭环里讲好故事。

第六,诉诸情感。我们认为所有网络传播内容归根到底都是情绪的传播,包括很多你认为是以信息和知识传播的内容,归根到底都是情绪传播。

最后一个是不断创新,打破形式的叙事规则。我们认为视频形态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包括最近大家都看到的直播答题,是一种把移动视频和互动结合起来很好的产品。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碎片化、同质化和年轻化的挑战,需要和整个行业一起探索。
碎片化不解释,大家很清楚,如何面对一个碎片化的用户行为和场景。

年轻化,像我们老板在内部讲,产品经理你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你们只是太老了。内容生产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抓住00后新人群对内容消费的要求,这对我们内容生产者的年龄来讲,都是偏老的。
同质化,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杀入短视频行业,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条新闻出来以后,各家都是同样手段包装。这里面如何用一个更精准的定位打破同质化的窠臼也是我们需要面临的。
行业需要共建新的行业规则,共享新的发展红利。



张鸥
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新闻部制片人
新闻短视频如何从大屏转向小屏?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做新闻短视频的感悟。短视频叫短,但说来话长。首先分享一个报告,BBC在2015年1月28号发布的一个关于未来新闻的报告。这个报告发布的第二个月,我从电视转型到了新媒体。我当时看了这个报告,里面提到好几点,最大的亮点就是移动视频成为热点。

这三年的实践印证了BBC的预言:不管你做电视,还是做报纸,一言不合就做短视频。大家可以看到包括《纽约时报》《卫报》包括国内的《新京报》,视频领域一直增加人手,而且他们在专业方面进步飞快。对于我们来说,好消息是视频确实火了,但坏消息是大家都知道视频火了。

最近,BBC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新年跨年这一周,英国观看BBC的观众一个星期内少了一千万。有一千万BBC老牌观众离开了电视机,他们选择了用视频软件通过Pad、手机观看。这再次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视频依然活着,而且活得不错。只是接触视频的渠道不同了。

现在我们正处在大屏向小屏快速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大家发现,电影、娱乐、体育的很多专业语法和修辞是共通的,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新闻视频领域有很大的变化,不论BBC、CNN还是中国媒体,大屏向小屏转变过程当中语法和修辞有很多不同。

过去很多人认为,大屏向小屏转变不就是做了拷贝的工作吗?加入这个行业,我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我本人在英国待了三年,BBC电视新闻是全球品质最高的,但是即便BBC电视新闻向小屏转变过程当中也需要做改造、做手术。
BBC非常优秀的记者哈丁做过一个中非共和国战乱的报道,这个视频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特写奖。但是,BBC在新媒体在报道中非战乱时舍弃了传统报道手法,它有个短视频品牌叫“90秒答疑解惑”,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重点依靠字幕和音乐叙事。比如:这个国家从独立以来发生过8次政变,5000反叛武装控制着国家,20万人流离失所,10万儿童面临性侵和被征兵入伍。下一个数据非常震撼,我看了以后印象非常深刻,整个国家只有200名警察。这样一个视频把很多传统电视报道说不清楚的东西说得非常明白。这就是BBC,大小屏各美其美。


CNN的网站和APP看到的视频和大屏看到的视频也不一样的。比较起来,他们的变化一方面是简短:新闻类短视频,去新闻播报化特别明显,BBC、CNN网站上几乎看不到主持人,也看不到记者出镜。编辑手法、剪辑手法风格化,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社交媒体化,来实现更好的传播。

新闻视频大屏转小屏方面,央视面临的难度更大。实际上,世界视频新闻有两大派别,以西方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是呈现派,中国等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倾向于陈述派。

过去,我们一向坚持文本先行的模式,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60周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条电视新闻是念的新华社口播稿,我们从新华体转过来的。过去做新闻先是文字,然后贴点画面。

另外,央视的真正的对手是民间这些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因为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天生就拥有视觉思维、天生会表达、天生会讲故事,而我们传统电视台现在都还在学习讲故事。在中国,新闻短视频竞争激烈,民间拍手成为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DV出现以后,大家担心电视台出现危机,但是并没有。但是当单反拥有高清摄影,电视台拥有了危机感,现在无人机摄影、单反高清摄影让民间摄影进入了常态。
  
去年3月18号,央视客户端推出的一个系列时政微视频《初心》,这是几位非常年轻的编辑一起做的。负责剪辑的同事1989年生,他有很多互联网化剪辑思维,使得我们的时政报道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段视频十天之内全网用户点击量12.36亿。我不是说它有多好,但是确实比较符合我刚才说的小屏特点。这个系列微视频没有一句解说,完全通过历史资料和回访完成。

       最后分享一下,2013年开始央媒领域一直酝酿对时政短视频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比如说2013年10月,大家看到了一个著名的复兴路上工作室的崛起,第二年央视做了APEC短视频,首次创下时政视频在新媒体首发。这是没有先例的。2014年我们发了一条“深改小组两岁了”的视频。这三年央视仍在新闻短视频领域不断摸索,我们依然在路上。


王留全
即刻视频创始人&CEO
如何进入短视频创业的下半场?
2016年,即刻视频正式上线,现在做了一千条原创视频,有10亿次播放量。稍微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短视频在国内从兴起到蓬勃发展到现在几乎无处不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短短一年增长了四倍。

这些数据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一,短视频是内容传播的重要手段。第二,如果我们天天打开手机,选择在不同渠道观看这些视频,都是谁在生产这些视频?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比如,他是一个视觉爱好者,原来拍照片,用自己的剪辑工具很容易做出短视频。最早的入场者不是原来视觉语言从业者,广告视频从业者和电视台从业者,最早入场的很有可能是最早那批做内容的记者。  
  
为什么记者会用这种形式表达?记者最容易洞察到人们在哪里。当视频这种载体逐渐冲到屏幕的时候,做信息捕捉的人很容易换种方式表达。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案例,比如澎湃的出来的人做的视频。

另外,当那么多短视频生产出来的时候,谁是背后的推手?两个推手非常重要。一个是平台,三年前国内做得好的只有几家,十位数以内。2016年无数公司进来、无数个体进来创造短视频。除了头条、快报这种新兴媒体之外,传统的门户网站每一家几乎都开辟了自己的短视频入口,没有渠道是不能传播短视频的。

第二是资本,资本为什么逐利,怎么赚更多钱?背后有商业逻辑和变现方式才能赚钱。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的诞生,意味着未来可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物,对于平台来讲、对于资本来讲非常重要,需要推动这件事发生。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过去三年,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分发、消费都已经成熟了。这个成熟是泛指概念,是新生事物诞生之后的快速成长阶段,像一个小孩,瞬间婴儿期就结束了,到了少年、青年时期,它基本的躯体成熟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觉得这个成熟是指形式上、外在来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概是成熟了。

2017年5月我在网易讲了“进入短视频下半场”这个概念。短视频的风口当然在,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口,但具体如何做,我觉得确实要进一步思考。

进入下半场,我们能做什么?你要做什么?因为这个东西可能跟你有关系,或者说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如果是,那你一定要思考,在这个场景里,消费者、运营者、生产者,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短视频不可能取代文和图。过去数千年里,从文字诞生到文字兴起,到内容载体的变化,前端非常漫长,越到后面越加快,到印刷机诞生以后,文章、文字在过去数百年里是最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图一直存在,你现在来看,包括我们喜欢二次元世界,最早都是用图表。图仍然是重要表现手段。公众号里内容大量是图文。
移动互联网前期,短视频是一个重要手段,未来还会吗?可能有别的形式代替吗?会和别的形式结合吗?当然会,比如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帮助提供内容。

如果进入这个场,短视频仍然是有门槛的,其背后的生产、运营都要比文字成本高得多。不是我们拿简单的手机拍摄就完了,手机拍摄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要进场,成本会非常高。这两者搞反了,走的弯路会很多。做短视频一定要考虑这个,它是手段不是目的。

如果你要在下半场里做这件事,刚才两位都讲一个概念就是垂直化,因为视频平台,内容那么多,在那么繁荣情况下,如果还想什么都做是不现实的。我们一定要学会选择自己更擅长的方向,选一个在你的领域里最有竞争力的方向,这就是垂直化。

第二,你要做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通过几十秒、几分钟表达出来,而是这几十秒、几分钟表达什么,这件事不是通过时间长短衡量,而是表达内容衡量。

第三,精细化运营。精细化运营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会考虑,但是内容如果不能准确找到精准用户,播放量再高都没有用,一定要找到精准用户才能对内容有价值。

第四,要考虑商业化。如果前三者都做到,商业化基本没问题,如果一开始不去思考商业化,奔着前三者做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因为做一件事要有回报,最基本的商业回报是必须变现。短视频变现非常难。

接下来,我讲一个我们自己的垂直领域内容,一个日常运营不错的类别,商业题材。即刻商业,是我们做商业内容的品牌。我们在去年5月份诞生,做了一条视频,讲国美黄光裕太太杜鹃的故事,瞬间引爆市场,很快产生超过两千万播放量。《花儿街参考》发了一篇文章《替夫还债的那些女人们》,偶然提到我们这条视频,几个月之前甘薇给我们这条视频点了个赞。这个故事特别适合甘薇当时的心情。我现在回看,发现真的值得点赞。

我们做很多商业人物视频经常被企业家、企业官方号点赞。这条视频现在播放量超过四千万。那天我不确定单条视频可以创造全网四千万的播放量,而且不是娱乐搞笑、明星八卦的内容,是一个商业视频。商业是很窄的世界,商业人物在视频流里、内容流里都非常窄,但我们做到了那么大的体量,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我们怎样在这个赛道里成为子品牌第一名?

首先需要看金融财经排行榜五名左右,分析定位,如果做短视频一定要想清楚定位,这是所有商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思考你的内容,为谁服务,你生产的东西提供了什么价值,基本上后面不管怎样做都可能出错,即使定位非常难的一件事,也是你们的出发点。

2016年下半年,我们正式成立团队介入商业视频,当时团队在思考,我们做什么东西才有可能有市场?我是做商业内容出身的,我们团队有两三个非常资深的商业记者。分析之后决定我们做商业人物,而人物里我们希望传递的是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视频表达知识。

但我们认为我们不能仅仅讲故事,不能仅仅把事情表达一遍,我们要有价值,要聚焦在从商业到人,再到知识,非常垂直的划分上。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定位清楚以后要做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最终选择了90秒的表达。90秒是一个概念,并不是真的只有90秒。大家看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小人物本来非常平凡,他离婚或失业,但突然有了一个机遇,他成就了梦想、成为了英雄。这个故事非常有套路,我们借鉴讲故事手段,把一个商业人物梳理成一件事,有起点、高潮、落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一个商业人物解构成不同的点,一个点先讲这个人厉害,马上讲他为什么厉害,最终会讲这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创业多少次失败,高考失利,最后落点时,我们有意和用户拉近距离,让他感受到这件事我也能做。我们的用户会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大咖,让即刻视频帮我做一条这样视频。

90秒做一个商业人物故事,如果仅仅看90秒是没有那么好讲,因为太多这样的人、太多这样的故事了,但是我们一年做了500个人,如果500个人放在一起就知道体量多大了,如果持续跟踪的话你能够获取的商业知识、商业信息、商业故事非常多。90秒不算什么,但是500个90秒就很有价值。

最后就是运营问题,生产一条视频,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它的内容去哪里?运营和内容生产同样重要的。因此,我觉得,新媒体运营编辑不是大家理解的简单的小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理解在一开始为什么做这条视频,生产过程里有哪些点需要挖掘,最终针对什么渠道,这个渠道的用户特点是什么,才能够运营好这条视频。

我们需要采取精细化运营,对每个渠道仔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运营。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前面花80%精力生产视频,最后播的时候就让编辑发出去了,一定要学会后方运营人员前置,最终它是一个团队,运营非常重要。同时要学会差异化运营,不同平台,同样一件事,也要修改。

最近和央视合作创业节目,大屏拍的视频,怎样在移动端播放?我们基本上抛弃了大量已有素材,重新剪辑。所以,要学会不同渠道里差异化在哪里。

    刚才讲我们的商业短视频,为什么在不到一年里,播放量数亿次,我想告诉大家,如果要选择当下进入这个赛道,一定要学会定位分析,你能够做什么?你提供的到底是什么?分析以后找到真正擅长的点?借助短视频工具尝试它。


张悦
赋格映画CEO
我们的野心不止于短视频

我们对外不叫赋格映画,这是公司名字;Figure是创业以后的公司品牌名称,也是我们MCN战略中的主品牌。为什么用这个词?因为Figure有人物的意思,我最后一份传统媒体的工作是《人物》杂志的主编以及出版人,我们的作品是非虚构人物特稿,同时Figure又有数字、数据的意思,对我和团队而言,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手艺人拥抱数字时代的寓意。

Figure专注于创作人物视频故事,其中有一些明星短视频流量比较高,有很多电影发行公司在电影上映之前找我们做一些通告式采访,这种采访很难做。但是半小时的通告式采访同样可以做出好的东西,我们总导演叫程工,他已经有很多部大作品了,但十几年前他在央视,是艺术人生外拍导演。他给我们团队的年轻编导讲过一些案例,他访问王家卫,只有半个小时,完全不知道怎么拍。当时在梅地亚租了两个宾馆房间,清空,说“王导,朱军让我拍你,我也不知道怎么拍,你是导演,位置给你安排好了,镜头放在这儿,我人出去,半个小时时间,你随便对着镜头说什么都行。”那期是我印象最深的《艺术人生》。

还有一个例子,他拍曾志伟,他说大哥,我知道你特别会骂人,我镜头对着你,你把我当成小弟,骂我十分钟,曾志伟开口就骂,出色出演,这几分钟也成为了那一年《艺术人生》让人拍案叫绝的几分钟。

短视频不等于短视。这个时代,很多短视频内容显得很轻薄,特别是在这样的创作环境当中,只有一天生命。但随着版权环境和受众内容消费层级的提升,既有专业能力又符合互联网产品规律的良币会在劣币中脱颖而出。Figure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想生产和输出更优质内容和价值观。所以我非常信服这句话:“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多的内容、但是需要更好的内容”。

当然,Figure的野心不至于短视频,也不止于互联网。内容创业现在的一个风口是所谓的内容付费,我的观点是互联网短视频的使用场景和特性决定了至少在近两年是不适合做内容付费的。投资人也更prefer音频类的内容付费,但我跟他们讲真正有能力用视屏影像讲好故事的内容创业团队其实拥有中国最大的内容付费市场——电影。

目前,我们参与出品了一部电影,叫《生活万岁》。制作成本不到一千万。这部电影和Figure平台上做很多互联网短片很相似,我们拍了郑州黄河救援队,一群人义务在黄河边打捞落水者,他们打捞出来的大多数是尸体。导演程工也是Figure的总导演,他拍了很多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这个片子就是在中国十几个城市拍摄三十多个普通人的故事,片子预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院线发行。

此时此刻,我们还有四个故事仍在拍摄,我们拍了一个死刑犯,他执行死刑的时间在过年以后,我们一直会把故事拍完再关机,但这个故事因为已经错过了送审的时间点,可能剪不到电影里。

我们想拍一个非虚构电影,而不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因为我们相信生活是最好的编剧,我们拍摄的很多故事再好的编剧也虚构不出来。如何在30多人里筛选出一个故事线?这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我们用作品做了回答,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之前没有过的一种产品形态。目前这部非虚构电影作品已经送审,大概在几个月后大家就可以看到。

通过镜头,我们可以重新打量生命,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照亮生命,我们试图生产一部电影,能让中国影迷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明星,我们想让他们在大屏幕上看到他们自己,为他们自己那样的普通人所感动。

目前,我已经看了六版。为了过审,有很多宗教和敏感题材不得不舍弃,但它仍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18个在中国各个地方真实生活着的普通人,他们各自的故事,但最终他们其实共同演绎了一个故事。2017年以前,我和其他出品方不敢做这样的事,2017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和短视频市场一样发展到了一定远超以往的程度,像《冈仁波齐》、《二十二》,《七十七天》这样的纪实电影、纪录片形态电影可以卖得出票了,甚至可以盈利了,之前这样片子做一部亏一部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现在我们想尝试,比如,Figure总导演程工最近刚刚上映的作品《极地》不但在央视有很好的收视率和口碑,在B站等非常年轻态的互联网平台也获得巨大成功,用户体验很好,它和弹幕的碰撞,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和收视体验。豆瓣评分达到了惊人的9.5分,因此,真正好的内容可以在不同平台、不同载体都产生价值,这是我们对于内容的信仰,这也是这一代内容创作者和视频创作者的福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2 22:49 , Processed in 0.0807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