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2|回复: 0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30 10: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如何点亮传统文化?“未来与现实之间,需要我们扎实的科学实践,需要我们的大胆创新,以文化+科技+想象,创造出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的文化。”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在腾云峰会上演讲时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则重点论述了科技如何保持并传承活形态、流动的文化:“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照亮道路。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认为:“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是让它重回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而科技,将是文化破壁的工具。

科技如何赋能文化教育?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例,分享了用现代科技做共享教育的经验:将很多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试图打造云上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通过人工智能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教育,并与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世界华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和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一起探讨如何在玩与想象中构建未来。

科技孕育新生,人文演绎不朽。2017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尽皆呈现于此。



数字故宫的未来之路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冯乃恩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数字故宫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其鲜明的立身宗旨、全面的数据基础、多样化的应用实践和广泛化的传播效应,促进了故宫博物院事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扩大了故宫文化的影响力,并在文博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定义的变化、作用的演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场景与需要,国内外各博物馆越来越普遍地引入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业务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新的需求、新的挑战、新的语境,数字故宫需要主动求变,突破发展瓶颈,以“文化+科技”的理念,坚持“基础领先,技术领先、应用领先”的追求,紧紧围绕锤炼内涵、善用技术、全方位融合和创造性转化的宗旨,根本在于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

内容始终为王
XXXXXX

故宫博物院拥有独具特色的四大资源,一是古建筑群,二是院藏文物,三是故宫文化,四是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数字故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所有数字产品都是基于对四大资源的精心挖掘、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而实现的。数字产品要以内容为核心,技术为内容服务,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内容就是围绕资源来揭示文物内涵、解读文物内涵、转化文物内涵。揭示原来是什么?解读过去干什么?转化还能干什么?揭示、解读、转化是顺向的递进关系,同时又是并行的互动关系。例如《每日故宫》APP主要是揭示文物基本常识,《韩熙载夜宴图》APP既有揭示又有解读,《故宫社区》全面呈现了揭示、解读与转化的功能。

但是,有的机构片面理解让文物活起来,完全忽略或扭曲揭示、解读的过程,无视内容的存在和真实性、科学性,以为文物能动了,能在屏幕上、网上看见了,能拟人化了、动漫化了,就是活起来了,其实大大不然。最为糟糕的是乱揭示、乱解读,完全是误导,为害更剧。

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方向,是目标,是重点,更是难点。内容只有经过揭示、解读之后转化并创造出全新IP,才能够走进公众生活。实现之路就是“文化+科技”,但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文化是根基,科技是翅膀”的定位,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博物馆的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否则就成为炫科技,成为无本之木。而对于数字故宫来讲,未来一要扩大产品规模,纵向深挖内涵、拓展量能,横向融会贯通、打通孤岛,形成建筑、器物、书画、宫廷等多系列,汇集成群。二要进一步精准把握和及时洞悉互联网语言和最新社交语言,使内容转化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不用过时的语言对话当代,不用封闭的语言对话世界。三要打破数字信息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充分发挥内容专家的作用,不仅能够在传统文物语境中揭示、解读文物,而且还能主动参与到IP创造中,成为揭示、解读、转化全链条中的重要分子。四要扩大开放合作,在内容上吸收院外专家、其他博物馆以及公众智慧的解读,更可以馆际联合、融合各自资源转化、创造出全新IP。五要时刻警惕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时刻警惕解读偏向、过度。

融合始终为法
XXXXXX

首先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用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来修复各类文物,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经验总是有限的,传统的也并非完美的,科技手段的介入不仅能够更为精准地解决诸如配方、材料等量的配比问题,更能解决技术难点的突破,而且通过长期积累所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又能为数字技术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到修复中提供诸多可能。

为此,数字故宫肩负着整合与探索两大任务。一方面整合分散的数据库,建构完整、庞大、科学的基础数据存储与分析利用平台,为大数据分析、分享利用提供可能。同时利用富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帮助各专业持续不断地、高效地、便捷地丰富监测、检测和研究成果数据库。另一方面,未来数字技术不仅将应用于可移动文物修复、遗产保护,还将探索如何深度融合到文物鉴定、评估甚至研究中,探索如何让融合成果走出博物馆,为公众参与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是多学科的融合。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特别是它的遗址属性,使得其中专业繁多,涵盖了文、理、工,在此之上,应从跨界战略角度和高度上,将多学科融合应用于博物馆科研的规划,推出一系列指导性课题项目。多学科融合的主旨在于突破博物馆传统研究方法,以文物研究保护为核心目的,综合多学科优势,形成新的交叉手段、新的研究成果。目前自然学科的手段往往局限于检测成分或者修复技术辅助,远未达到水乳交融的融合状态,需有质的飞跃,就要跳出专业范畴,从本专业入,从文物领域出。以瓷器配方为例,检测报告只是第一层次,应用于鉴定和复制、修复是第二层次,而将配方与社会状况、艺术诉求相结合的研究才达到融合层次。

数字故宫的属性决定它天然的跨学科性,比如故宫传统优势项目VR系列作品,从单一的数字技术就能完成的三维数据采集形成古建数据库,发展到建筑艺术、宫廷历史、艺术、技艺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呈现。未来还将与传媒、社会学、修复等进一步融合,发挥传播、保护等更多的作用。而当更多的数字技术进入文物研究、博物馆管理等传统业务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前景和成效将愈加显现,将以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为标志,塑造出博物馆的新形态。

第三是互联网融合。融合的目的就是让公众快速地、更广泛地去了解故宫,让故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进行传播,并且有机融入公众生活。对于互联网+,有些博物馆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或者空间,成为博物馆资源的另一个存放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只是初级阶段或表现形式。更高的阶段应该是真正的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语言再造博物馆,形成一种新的业态,才能叫“互联网+”。数字故宫社区以资源与受众互动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个性化故宫创新业态成为成功案例。

第四是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一方面融合应是双向的,既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也要公众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与专业公司合作,既包含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也包括资金运作和技术、管理的合作,其中要义是社会力量用各种方式参与到故宫的保护与传承当中。数字故宫特别要加强与博物馆间的馆际融合,优势互补,共同破除馆际壁垒。

内功始终为源
XXXXXX

博物馆的核心是以藏品为中心的各项业务,数字博物馆不应仅是业务的延伸和数字化,也不应仅专注于数字展示手段的丰富和效果,还应有革命性变化,以数字语言重新审视当代博物馆建设诸多元素的再思考、再定义,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战略转型。

第一是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博物馆信息化已经从服务脱胎为博物馆生产力之一,必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它的核心生产要素就是数据。未来要深化数字文物的概念,掌握生成数字文物的关键技术,向以集合文物多种内外部信息为目标进行高效、准确、全面转变。数字文物有三大属性,一是最基础的元数据,二是以影像为代表的三维数据、材质数据、不可见数据可视化呈现,三是与文物本体相关的研究数据,包括通过各种终端反向采集回来的调查数据。数字文物数据不应该是零散堆积,应该是围绕文物本体形成集合数据,实现数字体与物理体的镜像统一,进而实现与文物相关运营全过程实时、远程控制。

    第二是业务手段的提升。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文物虚拟修复,基于数字文物的概念当属性项健全后可以在文物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比如基于配方元素的比对、鉴定,比如纹饰、造型的虚拟对比、组合研究。数字技术深入到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中,这是开创性的,这种深度融合将全面布局博物馆各项业务。

第三是博物馆业务管理系统的提升,从人工管理到数字技术辅助,到人工智能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

架构智能化。以云平台整合多系统、多平台,使系统间有机联络、互为补充、多向调用、智能协作、全智能。

管理规则化。要从管理行为数字化向以数字规则对管理行为重新梳理和整合转变。

平台开放化。实现数据的共享,让数据在流动中产生价值。随时将新技术、新软件顺畅衔接,随时把故宫资源整合起来提供出去。

    运维标准化。未来要建立符合国际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引领博物馆行业标准的运维标准,包括硬件标准、软件标准和标准监测、维护、管理流程。

技术始终为器
XXXXXX

技术是实现内容变现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坚守“善用技术”的原则,既要追踪最新技术动态,随时研究新技术应用于数字故宫的可行性,又要不随波逐流,不求最新,只求适用。

在新技术的选择上,要有前瞻性。未来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全互联为载体,实现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修复、展示和观众管理的全智能化。核心是大数据分析、云控制、互联和精准识别技术,数字故宫必须主动探求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智能图像分析与文物研究的结合,智能物流技术与藏品、客流管控的结合,人工智能与科学修复的结合、虚拟与现实自由组合的全息技术等。

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要格外注重社交功能,注重线上线下并重,形成人机互动、机器互动与人际互动的全互动格局。数字故宫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应用必须注重互动、强化互动。在做好人机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做到人人互动,满足人类固有的社交属性,实时共享。

转化始终为宗
XXXXXX

数字故宫品牌确立后,要做好两方面转化,一是以其活态性、无处不在性和世界语言,从故宫文化、中华文明的单向解读,向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文明互鉴与传统文明当代再创造转化。二是以公益服务为根基,探索数字故宫生活化、产业化。

以端门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数字展项从固定的场地展示向品牌巡展转化,从线下展示向互联网线上综合展现转化,从单一的互动结果向操作指令可触发随机内容、随机结局的多分支结果转化。VR影片、主题视频片可以从院内场地向院外场地、向电影院线合作转化,扩大覆盖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数字故宫通过故宫社区等集群化的数字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为载体,将文化享受生活化。以“故宫出品必属精品”,以“和谐互动、共享文化”的姿态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公众生活,为公众所理解、所关注,用传统文化及其转化成果来浸淫和熏陶当代的生活。

未来与现实之间,需要我们扎实的科学实践,需要我们的大胆创新,以文化+科技+想象,创造出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的文化。数字故宫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会以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影响、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转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力量,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线。

科技与人文协奏才会有最华美的乐章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大家下午好!刚才冯院长主要讲了宫廷文化,我下面主要讲民间文化。冯院长讲过的主要是已经定型的、成为文物的文化,我要讲的是活形态、流动中的文化。

今天的新技术在描摹、记录、呈现、传播、弘扬、振兴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上,做了大量的事情。我只举几个例子,因为民间文化是汪洋大海。

在蒙古族和藏族,有很多史诗艺人能够演唱自己民族的史诗,我给大家展示一下用托忒文记录的蒙古史诗,这种语言和文字今天只有很少的人才会使用。

我们记录了一个藏族歌手演唱史诗时候的手势和身姿,我们叫它“身体语言”。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技术用来记录或者复兴、修复老的唱片、老的录像带,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来记录传统的戏曲、舞蹈、武术等等动作数据。这种技术对于动漫创作、教学和科研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土家族摆手舞是西南地区歌舞一体的表演。我们在用电子模拟分析它,还有一些同行在用电子的技术记录文化生态。

我觉得技术不仅是手段和平台,它带来的观念改变正在催生新的知识。比如肯纳和麦卡龙两位美国教授,他们用网络科学方法研究神话和史诗,这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让他们主要聚焦于四个著名的欧洲神话史诗,通过社会网络的分析,来比较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阿伽门农、雅典娜等等一些英雄来分析这些神话之间的相似性和分布。

另一位学者通过美洲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母体地理分析来呈现美洲移民分布和迁徙的路线。这是一门计算民族习性的学科,它是基于新技术才产生的人文学科的新方向。

赫哲族演唱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母语濒危,这些传承人则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比如“团结的赫哲人”这样的群来共享语言资料,从而让一个极度濒危的语言有所恢复、有所发展。

芬兰的“文化三宝磨”项目采用新科技,把跟这个诗行有关的一些人物、器物、事件、植物全部网络化并以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的完整连续性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我断言“文化三宝磨”新的技术代表了互联网在知识重组和知识再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向。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也有体现。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要展开学科互设意义上的边界作业,在一些方面大大推进、分布建成具有中国本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

我们讲了科技助推人文,也讲了人文助推科技。比如说下面这个例子,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一些学者们在讨论我们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定义它涉及到什么样的伦理等问题。再举个例子,一些大的学术机构已经在研究关于学科分野和世界融合的问题,这是学者们在北欧参加关于合作的研讨会上的照片。

我想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该携起手来协作。我们知道,今天面临的许多挑战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能解决的。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登录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比如难民问题、文化冲突、制度差异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需要不同学科携起手来工作。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是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是照亮我们的烛光,不仅让我们看清曾经在哪里,也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危险在什么地方。

总之,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照亮道路。假如没有人文、人性、人道的指引,没有审美观、价值观、情感理想情操的指引,没有在历史深处汲取教训,我们的明天一定不会是光明的、美好的。好在我们正在设法避免那样的局面出现,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

谢谢大家。

科技是文化破壁的工具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程武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

大家下午好!刚才冯院长主要讲了宫廷文化,我下面主要讲民间文化。冯院长讲过的主要是已经定型的、成为文物的文化,我要讲的是活形态、流动中的文化。

今天的新技术在描摹、记录、呈现、传播、弘扬、振兴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上,做了大量的事情。我只举几个例子,因为民间文化是汪洋大海。

在蒙古族和藏族,有很多史诗艺人能够演唱自己民族的史诗,我给大家展示一下用托忒文记录的蒙古史诗,这种语言和文字今天只有很少的人才会使用。

我们记录了一个藏族歌手演唱史诗时候的手势和身姿,我们叫它“身体语言”。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技术用来记录或者复兴、修复老的唱片、老的录像带,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来记录传统的戏曲、舞蹈、武术等等动作数据。这种技术对于动漫创作、教学和科研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土家族摆手舞是西南地区歌舞一体的表演。我们在用电子模拟分析它,还有一些同行在用电子的技术记录文化生态。

我觉得技术不仅是手段和平台,它带来的观念改变正在催生新的知识。比如肯纳和麦卡龙两位美国教授,他们用网络科学方法研究神话和史诗,这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让他们主要聚焦于四个著名的欧洲神话史诗,通过社会网络的分析,来比较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阿伽门农、雅典娜等等一些英雄来分析这些神话之间的相似性和分布。

另一位学者通过美洲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母体地理分析来呈现美洲移民分布和迁徙的路线。这是一门计算民族习性的学科,它是基于新技术才产生的人文学科的新方向。

赫哲族演唱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母语濒危,这些传承人则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比如“团结的赫哲人”这样的群来共享语言资料,从而让一个极度濒危的语言有所恢复、有所发展。

芬兰的“文化三宝磨”项目采用新科技,把跟这个诗行有关的一些人物、器物、事件、植物全部网络化并以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的完整连续性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我断言“文化三宝磨”新的技术代表了互联网在知识重组和知识再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向。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也有体现。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要展开学科互设意义上的边界作业,在一些方面大大推进、分布建成具有中国本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

我们讲了科技助推人文,也讲了人文助推科技。比如说下面这个例子,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一些学者们在讨论我们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定义它涉及到什么样的伦理等问题。再举个例子,一些大的学术机构已经在研究关于学科分野和世界融合的问题,这是学者们在北欧参加关于合作的研讨会上的照片。

我想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该携起手来协作。我们知道,今天面临的许多挑战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能解决的。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登录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比如难民问题、文化冲突、制度差异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需要不同学科携起手来工作。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是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是照亮我们的烛光,不仅让我们看清曾经在哪里,也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危险在什么地方。

总之,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照亮道路。假如没有人文、人性、人道的指引,没有审美观、价值观、情感理想情操的指引,没有在历史深处汲取教训,我们的明天一定不会是光明的、美好的。好在我们正在设法避免那样的局面出现,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

谢谢大家。


这是一个文化平民化和文化共创的时代
XXXXXX

大家下午好!刚才冯院长主要讲了宫廷文化,我下面主要讲民间文化。冯院长讲过的主要是已经定型的、成为文物的文化,我要讲的是活形态、流动中的文化。

今天的新技术在描摹、记录、呈现、传播、弘扬、振兴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上,做了大量的事情。我只举几个例子,因为民间文化是汪洋大海。

在蒙古族和藏族,有很多史诗艺人能够演唱自己民族的史诗,我给大家展示一下用托忒文记录的蒙古史诗,这种语言和文字今天只有很少的人才会使用。

我们记录了一个藏族歌手演唱史诗时候的手势和身姿,我们叫它“身体语言”。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技术用来记录或者复兴、修复老的唱片、老的录像带,用电脑数字化技术来记录传统的戏曲、舞蹈、武术等等动作数据。这种技术对于动漫创作、教学和科研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土家族摆手舞是西南地区歌舞一体的表演。我们在用电子模拟分析它,还有一些同行在用电子的技术记录文化生态。

我觉得技术不仅是手段和平台,它带来的观念改变正在催生新的知识。比如肯纳和麦卡龙两位美国教授,他们用网络科学方法研究神话和史诗,这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让他们主要聚焦于四个著名的欧洲神话史诗,通过社会网络的分析,来比较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阿伽门农、雅典娜等等一些英雄来分析这些神话之间的相似性和分布。

另一位学者通过美洲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母体地理分析来呈现美洲移民分布和迁徙的路线。这是一门计算民族习性的学科,它是基于新技术才产生的人文学科的新方向。

赫哲族演唱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母语濒危,这些传承人则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比如“团结的赫哲人”这样的群来共享语言资料,从而让一个极度濒危的语言有所恢复、有所发展。

芬兰的“文化三宝磨”项目采用新科技,把跟这个诗行有关的一些人物、器物、事件、植物全部网络化并以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的完整连续性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我断言“文化三宝磨”新的技术代表了互联网在知识重组和知识再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向。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也有体现。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要展开学科互设意义上的边界作业,在一些方面大大推进、分布建成具有中国本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

我们讲了科技助推人文,也讲了人文助推科技。比如说下面这个例子,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一些学者们在讨论我们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定义它涉及到什么样的伦理等问题。再举个例子,一些大的学术机构已经在研究关于学科分野和世界融合的问题,这是学者们在北欧参加关于合作的研讨会上的照片。

我想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该携起手来协作。我们知道,今天面临的许多挑战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能解决的。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登录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比如难民问题、文化冲突、制度差异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需要不同学科携起手来工作。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是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是照亮我们的烛光,不仅让我们看清曾经在哪里,也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危险在什么地方。

总之,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照亮道路。假如没有人文、人性、人道的指引,没有审美观、价值观、情感理想情操的指引,没有在历史深处汲取教训,我们的明天一定不会是光明的、美好的。好在我们正在设法避免那样的局面出现,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

谢谢大家。

文化是过去十年
首个被“互联网+”的领域
XXXXXX

文化是过去十年到二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第一个被“互联网+”的领域。过去十几年通过腾讯自己的业务实践,我们发展出了称之为“创意者经济”的新生态,构建它的基础包括我们的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影视、视频、网络音乐以及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整个泛娱乐的文化体系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

有这样的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有4.17亿网络游戏用户,3.33亿网络文学读者。5.45亿网络视频用户,还有5.03亿网络音乐的用户。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内容领域,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说到融合,我们首先希望能够通过腾讯的连接和内容来推动传统文化和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非常好的一个例子是,腾讯和故宫的合作开始在深化。去年我们通过腾讯创新大赛让年轻人用故宫的IP制作表情包,今年我们会更多地将故宫元素注入在游戏中,《天天爱消除》这个网络游戏中我们还原了金水桥、太和门等故宫景观,让玩家不仅能够感受到故宫的美而且能够跟着游戏的探索了解中国的历史故事。   

在另外一款非常流行的游戏《王者荣耀》中,80%的应用都是基于中国的传统人物原形设定的,霸王别姬也被制作成了游戏中的皮肤,这次在故宫数字所展览中大家可以亲身感受到。

让传统文化重回日常生活
是对它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XXXXXX
我这些探索才刚刚开始,作为一种综合了影像、音乐、叙事和互动模式的新艺术形式,网络游戏有着特殊的张力,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让传统文化和艺术与数字一代、与年轻人达成更好的连接。

我们探索用网络音乐、影视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陕西省有一个非遗叫“高跷赶犟驴”,我们也将其融入到一款游戏中。今年8月份我们发起了“留下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录”,腾讯音乐有一个来自于海拔3000米的阿尔麦歌王的专题。

我们认为,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是让它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连接一切意味着连接传统和未来,而不是将传统高高挂起,也意味着连接精英和大众,而不是把二者隔离开来。我们希望能够连接青年和艺术共享数字的美好生活,用科技赋能人文用人文点亮科技。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
并与文化进行伟大融合
XXXXXX
腾讯在文化上的另外一个发力点是科技。大家都知道腾讯是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公司,同时我们也是科技公司,我们希望用科技去推动文化破壁,用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  

过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印刷术使我们拥有了文化,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一小部分拥有。

现在数字科技可以回放我们生活中的片段,这样的一种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更广泛的应用,酝酿着新的创造。我们认为科技将是文化破壁的武器,是我们推动这项伟大融合的催化剂。

腾讯将开放所有技术能力
与文化机构共享
XXXXXX
腾讯最近推出一个新的技术叫TSR图像识别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还原让用户不用下载就可以看到高清大图。   

敦煌每天接待量接近6000人,我们也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VR眼镜可以感受到飞天之美,用智慧旅游进行调度和导览,用网络动漫和游戏演绎动画里的英雄故事,把我们的经验可以复制到更多的文化艺术机构和博物馆里面去。   

在过去4年里我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携手创建了一个项目叫“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已经开始记录收集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游戏并把它数字化。我们的团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蒙古、孟加拉、也到了巴西、瑞典,收集和数字化记载了将近上百种来自于全球各地的传统游戏。  

我们的手机QQ、腾讯动漫、游戏学院、天天P图和企业优品等一系列产品和技术都可以助力到这样的过程中。腾讯会把所有的技术能力开放出来,与故宫、长城、敦煌以及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其他的文化艺术机构进行共享。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和科技能力以及我们对文化的实践和了解,提供一整套可供大家选择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连接器和孵化器。

文化资源数字化相匹配的是开放,共享和共同创造。文化资源数字化使更多人更便捷享受人类积累的所有历史文化成果,各种数字创作工具涌现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连接,极大的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使得每个普通人能够加入这场文化创造。

我们看到传统壁画里的形象,少数民族服饰和古老建筑数字化过程中都可以被拆解成为一个个不同的创意元素,这些元素可以被爱好者和普通人通过剪切重组生成新的故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协作在互联网上大家集体完成。

腾讯要做的就是与大众共享科技的力量
XXXXXX
人工智能发展将进一步解放人类,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文化艺术的共同创造和享受过程当中去。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过程,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是文化走出精英圈走向大众化的一个时代。而腾讯所要做的就是与所有人文机构、学者和大众一起共享连接和科技的力量,希望让艺术能够更便捷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个星期前我们刚刚宣布了一个“艺术行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先生和团队包括我本人去了雄安端村艺术学校,我们与荷风艺术基金一起打造青少年艺术启发平台,让乡村孩子们有机会去学习传统的经典艺术,不管是芭蕾舞、管弦乐还是国画和油画,我们希望用互联网方式推进艺术教育在中国的普及。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认领一间课堂或者艺术教室的方式参与进来。让中国广大的乡村孩子们有机会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艺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审美,用艺术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未来正在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正在形成当中,我们一定没有办法阻止数字时代的前进,相反我们会去拥抱它。我们坚信科技进步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互联网的连接将会使文化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也更富于创造性,这一切在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腾讯希望致力于通过科技和连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实现新一轮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谢谢大家!

共享教育,科技能否改变未来?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郝景芳 科幻作家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站在这个舞台上跟大家分享我对科技的看法: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教育?

我为什么要谈论教育问题?首先我想从科技、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从科技史的发展去看教育的发展。第二,我自己目前身在教育领域,发起了一个儿童教育项目。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提到科技,大家只是想到最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但实际上我们的科技发展已有5000年的历史。科技最早的发展是3000年前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不再只通过口头传承文明,而是通过文字记载智慧、形成书籍,把我们的文化成果一代代传承下去。

到了1000年前宋仁宗时代,印刷术发明了,它使书籍和智慧广为流传,也使文化向全世界扩散,教育也越来越普及。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我们开始有了现代学校。现代学校体系起源于德国,脱胎于现代军事和工业体系。20世纪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更使人类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新面貌。

深入研究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节点、进展和里程碑,它们真正带给我们什么?它们如何改变了教育?

我们会发现,文字的发明带来的改变是智慧表达方式的变化。如果一个民族只能口口相传,通过口语传承自己的文明,那么它注定只能局限在很少量的人群中。就像伟大的史诗,口头传承的人万一去世了,史诗就无法得到传承,很多智慧也就此失传。当我们通过文字或数字等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将史诗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整个文明的传承方式就扩展了,这是一个从0到1的巨大改变。

印刷术的发明和书籍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让智慧的传播方式得以改变。如果我们的智慧只能靠手手相传的话,也只能在很小范围的人群里传播。当印刷术和书籍使智慧可以复制,低成本大规模向全人类扩散的时候,智慧传播方式也实现了从0到1的突变。

工业与学校带来的是智慧传承方式的改变。在工业化时代的学校出现之前,实际上,教育在各个国家都只局限于少量的精英群体:在中国是士林群体,在欧洲是教会阶层和贵族群体。虽然我们对工业化教育体系有种种批评。但不得不承认,是它让人类能够消除文盲,让所有人都能进入学校掌握文化知识。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是从形式上取代了书籍、电视,并没有像前几次大规模变革那样,为智慧带来新的传承方式。

所以,我希望并期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能在我们现有教育存在瓶颈的领域,教育资源无法突破的领域,真正实现从0到1的巨大改变,能够把我们的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未来会发生什么?我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有什么样的期待?从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到互联网的诞生,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这些新技术让世界变得“撕裂”还是让世界变“平”?有人会说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平等,因为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免费传播,让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也有人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大大增加人群的差异和认知鸿沟。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互联网的最大受益群体还是互联网人群以及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最熟悉这个领域所有前沿且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术,能够以此武装自己和下一代,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都达到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在认知上远远落后于时代,而且被落下得越来越远。

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个世界的鸿沟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窄?

我们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优势用于巩固自己的地位,精英更加精英,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我们一直致力于技术的大规模普惠式发展,致力于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后于时代。我们相信这些技术本身可以弥补时代的鸿沟,因为这个开关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就像原子能技术被发明后,我们可以用它制造核弹,也可以靠核能发电。所以,我希望这些技术能够真正填平世界的鸿沟。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能逐渐消除各种人群之间的差别?填平鸿沟,让人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我还是相信教育有这样的功能,也更加相信科技带来的教育有这样的功能。

首先,我希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让更多人投身教育行业。我认为,现实教育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优秀教师不足。优秀教师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优秀教师不足注定了我们只有一少部分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在这种资源稀缺的状态下,谈不上教育完全公平。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让更多有智慧的人投身教育领域:他不一定是全职教师,不一定从师范大学毕业,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领域里的经验智慧,都有自己在学习中所获的心得。所以我们希望,未来我们创造的这个平台能够吸纳越来越多优秀的教育从业者。

只有优秀的教育从业者不断增加,才有可能给所有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建立了一个共享教育平台,让行业领先者在共享教育平台上,面对面向孩子传递智慧。这个共享平台已经开始运作,李开复等老师是首批跟孩子面对面的大咖。

其次,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改变乡村。虽然乡村里大都有互联网基础设施,但是他们缺的是“最后一公里”,即认知上的最后一公里。很多资源在他们面前,他们却不知如何使用,也缺乏动力去使用。于是,我们就有老师到乡村为他们搭建这最后一公里。我们希望通过点对点的关怀,给乡村教师赋能。我们还会给乡村幼儿园输出课程,给教师提供网络培训并和他们进行网络互动。我们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仅仅给他们带去设备,带去技术。

因此,如果我们能连接教师,我们能给教师赋能,我们就能影响到更多的孩子。我们想把科技的力量集中到那些被这个时代甩在后面的孩子。比如,很多留守儿童,他们视野闭塞,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这个窗口让他们看到这个崭新的世界。

最后,我们希望在未来打造云上通识教育体系。我们现在将很多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试图打造云上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通过人工智能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教育。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对未来有雄心勃勃的展望。

另外,我们虽然在计算速度方面比不上人工智能,但我们比人工智能更强大的是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大局观。我们能从多个学科得出对这个世界的全景认知,我们希望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科技的信心,也是我们希望借助科技改变教育的努力。“童行计划”是我自己发起的教育计划,是我们对未来的回应,我们希望未来变得更好,希望科技可以改变未来,可以真正普惠所有孩子的未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一种信心和期望。

谢谢大家!

教育的未来图景是虚拟化与智能化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严锋 复旦大学教授

刚才我们谈论的都是教育和科技,以及科技+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现在AI、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正在发挥它们的优势。那么,未来50到100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随着虚拟现实的高度发达,教育和学习的形式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呢?

我坚信教育的大趋势是虚拟化和智能化。未来我们都将坐在虚拟的教室里听虚拟的老师上课。虚拟化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克服时空和现实的限制;比如郝景芳讲到优秀教师的缺乏,虚拟现实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名师可以有很多虚拟的化身,就像孙悟空一样,出现在全世界几十万间课堂当中。学生也可以像孙悟空那样,上天入地,前往以前根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还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人性化。比如,我们讲到虚拟的化身,它可以通过眼部跟踪技术,注视所有的学生。因为,我们知道在传统教育当中,目光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老师耳提面命的师道传承。

这也是目前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短板,但所有这些都能通过技术提升。这些先进技术能让教育过程更有沉浸感、交互性和现场感;而数据的采集和智能分析,也可以让虚拟的老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更好地因材施教。

我甚至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打造像古代孔子和苏格拉底一般的化身,把他们拉到我们的眼前进行虚拟复活,我们听他们的对话和讲课,那是多么令人无限向往的一个场景。

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虚拟的力量,我本身作为一个老师也要替我们自己辩护一下。模仿得有一个对象,也许到最后都会精神化,但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之前,实体化的老师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思想和行动的主体,学校更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课堂,这不是机器能够完全代替的。

谢谢大家。


未来的人类或许能吃下“百科全书”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共享的文化、共享的教育 | 腾云峰会之思想精华(上篇)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我非常同意严锋教授的观点,教育需要更多地与虚拟结合。因为学校本来也不是教育的本质,孔子有上万名传承人,但他们之间的传承基本是在家中传承,不一定必须在学校里传授知识。

或许,未来10到15年,我们会对学习的机制了解得比较清楚。届时,人类会研制出可穿戴的扫脑眼镜,利用这个眼镜,我们能够立刻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式,然后定制相应的学习计划。

另外,未来20到30年内,人类或许还有可能将知识和信息压缩到某种生物制品中。比如直接吃下一套“百科全书”并融进身体和血液;还可能将一个微小的细胞器植入身体里,并遗传给下一代。

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邦网联系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167号|微信邦 ( 鲁ICP备19043418号-5 )

GMT+8, 2024-12-22 22:51 , Processed in 0.0938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Wxuse Inc. | Style by ytl QQ:140006928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