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发表于 2018-12-3 10:05:57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我心中的敦煌 | 腾云峰会

敦煌是神奇的存在。1987年,敦煌莫高窟以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名录》中只有两个这样的文化遗产,另一个是威尼斯。

(该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壁画中展现了怎样的佛经奥义?传统文化和流行是如何融为一体的?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敦煌扮演了怎样重要的角色?它带给我们的千载文化信仰又是什么?……关于这座中华文化瑰宝,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疑惑与好奇。
11月25日,在2018腾云峰会的“敦煌:生命探索与文化创造”论坛上,敦煌文物保护者、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发表主题演讲,以自己在敦煌的27年经历,通过对敦煌壁画彩塑的形式与主题演变、文明交流的解读,抽丝剥茧、由表及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博大且精深、慈悲且智慧的敦煌。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
27年前,我对敦煌一无所知,就走进了这个艺术殿堂。第一次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了敦煌3月初,冬春交界的景象,那种美丽无法言表,就此把我留了下来。我是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的,当时对敦煌所有的认识,只有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使得敦煌再一次进入世人的视野,莫高窟因为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而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敦煌研究院希望有我这样的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因为这个巧合,或者也是一种必然,我从梦想着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变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者。
慈悲、奉献、美:敦煌艺术的多元价值
492个洞窟,我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去调查,看到了壁画的各种病害,看到了塑像的惨状,看到了因为地震、风沙造成的风化破坏。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0年前后,我从一个年轻学子逐渐变成今天这样一个老态的人。有人问,是不是你们改变了敦煌?我说恰恰相反,我们对敦煌的贡献不值一提。但敦煌的文化,对每一个敦煌人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

(该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最初进到洞窟,对这些壁画一无所知,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那种美。随着在敦煌待的时间越来越久,尤其是有了多位老师的指点,我慢慢了解了敦煌艺术蕴藏的多元价值。有一天调查洞窟的时候,我到了第3窟,看到有位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临摹。那个时候她可能30岁左右,我24岁。我无法理解她怎么能够静下心来,一个人待在小洞窟里。过了几年,这个洞窟的复制品放在了我们的陈列馆里。
慢慢地,我就有了一种欲望,想要了解我正在保护的对象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怎么会有那么多我的前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有那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敦煌,加入到保护研究的行列中。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我对敦煌第254窟有了一些认识。这不是一次认识的,而是逐渐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慈悲、一种奉献、一种悲壮的美,也看到了众生平等,要通过自己的奉献,使这个世界的其他生物也能被平等相待,这也许就是佛教传递给我们的意义。
艺术家通过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呈现给我们佛的本身故事。释迦牟尼经过多次慈悲为怀的奉献,才成为觉悟者。当他快要觉悟成佛的时候,魔众不希望他成佛。艺术家们告诉我们,这些魔众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是不是每天都生活在魔众围困的状态中,每时每刻都有?过去我们不理解,是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画笔把画面解构出来,让我们能够了解每一幅画要呈现的形态和意义。
   佛性与信仰:经变画中的启示


第285窟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五百强盗成佛》。跟佛教艺术史专家交流的时候,我慢慢理解了那种韵味。画面上的红色表达了一种不宁静的环境:强盗到处烧杀抢掠,让老百姓不得安宁,而国王要把这些强盗抓起来。派大军抓他们,抓住之后挖了他们的眼睛。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壁画中挖眼睛时血是溅出来的。强盗的眼睛被挖出来后,嚎啕大哭,非常痛苦,然后释迦牟尼就来拯救他们,让他们的眼睛复明。
最初我也不理解,眼睛都被挖出来了,怎么还能重新长出来。但通过因缘故事画的解读,我慢慢理解了:把眼睛挖了是无明的状态,佛陀重新给了他们眼睛是佛教中的从无明到有明,有了一种提升,当他有明以后就要皈依佛门去修行。让无明的人变得有明,让没有知识的人变得有知识,也许佛教传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有明的时候,画面变得非常恬静,颜色让人看得非常舒服。再往后,他们经过修行,成佛了。这就是大乘佛教给我们的良好愿景:不是只有释迦牟尼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有佛性。
莫高窟持续了一千年,第220窟从开凿到供养再到最后一次绘制,整整持续了283年,真是不得了。从公元642年一直到公元925年,翟氏家族一直持续供养这个洞窟,这是什么?这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个家族共同的信仰,才使得这个洞窟在200多年的过程中一直得到维护,在283年之后还画出了当时流行的信仰。
   善行天下:探知轮回与涅槃的意义
隋唐以后经变画的产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创举,用绘画的形式,把晦涩高深的佛教经典阐释出来,让那些不识字的人,或是因为佛经印刷术未普及而无法看到佛经的人,也能信仰佛教。220窟用现实场景描述西方净土世界,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时尚,V型领的T恤、背带裤,等等。


回想“传统文化和流行怎样搭界”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当时的时尚,它现在变成了我们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现实世界的场景,被描述在佛国世界。比如壁画中描绘药师佛怎么拔除我们的病痛,这种病痛是来自精神层面的,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的病非常非常多,要靠药师佛去拔除。希望你进入到一个净琉璃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宝石铺地。这里面还有很多现实生活的场景,包括来自丝绸之路的很多乐舞场景都在壁画中呈现。
很多洞窟都是家族的家庙,有些是以众筹的形式开凿的,有些就是家族开凿的,这就留下了很多历史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在283年以后,翟氏家族的后人又来纪念亡兄亡父等。第158窟是涅槃窟,这个洞窟给我们描绘那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每个人都去向往,也让我也了解到六道(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轮回跟涅磐的意义。六道轮回就是一刹那,你一直在要在六道里循环。到了涅磐的境界,就是脱离了轮回,那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


大家一定要记得,佛教告诉我们的是精神世界,不要把它跟物质世界混为一谈。我们每时每刻要做好事,做好事、做善事就在天道里,如果做坏事、有过多的欲望,就在其他几个道里轮回受煎熬。天道中的福报是有限的,福报用完就会降到其他道里,所以人要不断修行、奉献,才能变得非常快乐。当你在离开这个物质世界的时候,就没有痛苦和遗憾,这就是一种美好向往。
   联系与渗透:丝路上的敦煌

(该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敦煌的壁画里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地方开窟造像,为什么?因为信仰。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鲜卑、回纥、吐蕃等民族的人,甚至来自中亚国家的王子。没有信仰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融合呢?
藏经洞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字和经典,来自佛教的、基督教的、摩尼教的,等等,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让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存在?这对我们今天文化和民族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都有很多的启示。
为什么这样一个美丽的大千世界会诞生在敦煌这个荒凉而又寂静的沙漠深处呢?我们一定要回到“丝绸之路”,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就没有敦煌的地位,也就没有莫高窟的开凿。


汉武大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他在敦煌这个地方建立阳关、玉门关,设立敦煌郡。为什么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呢?因为汉朝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要跟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了解外部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壮举,“丝绸之路”诞生了,它成为贸易之路、科技传播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之路。
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是文化传播,因为在这条路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当时,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成就共享:敦煌的千载文化信仰


敦煌就是被沙漠戈壁包围的一个小绿洲,但就是这样一个绿洲为东来西往的商旅、僧人、各色人等提供了物质供给和休憩的场所。也正是因为敦煌郡的建立,我们中原移民来到这里,中原文化在这里沉淀了几百年,为来自印度的佛教向中原传播做好了准备。如果没有几百年的中原文化在敦煌的积淀,佛教传到这里以后,肯定会一路向东,不会在一个文化沙漠里停留。
最初佛教与中原文化是有冲突的,冲突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如今,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它是原来的中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借鉴,把优秀部分保留下来的成果。如果我们今天把佛教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剔除出去,是不可思议的,甚至连好多话都不会说了。实际上,佛教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我们的佛教艺术是一种美,带给我们享受。


我们在敦煌周边可以看到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南部的雪山之水为这个绿洲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的印迹,可以看到汉武大帝为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建立的长城、阳关、玉门关,而长城的建立则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常特殊的一种禀赋,就是爱好和平。通过物理的隔断,我们和对手之间建立一种互不侵犯的边界。
阳关、玉门关的建立,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向西进取的决心和向东回望的无限乡愁,我们这个民族是愿意跟世界建立联系的,但最终要回到祖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非常浓。恰恰是因为建立了一种正常的贸易关系,让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文化能够在这条路上传播开来。
所以,敦煌带给我们千载的文化信仰,我们也愿意跟大家恒久共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我心中的敦煌 | 腾云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