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邦 发表于 2018-8-8 08:55:37

“罗曼蒂克2.0”,定义你和Idol的亲密关系 | 二次元系列

鹿晗公布女友直接导致微博瘫痪1小时;
TFBOYS坐拥千万“亲妈粉”年收入数千万;
北大女博士为陈伟霆写14万字论文;
……
看完这些让人目瞪口呆的信息,只想问: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不明白?不明白也别慌,6月16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的“重新定义文化二次元与娱乐互联网”会议上,北京大学博士高寒凝用“罗曼蒂克2.0” 揭开了“偶像粉丝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
是的,她就是那位为陈伟霆写了14万字论文的女博士……
本文由腾云编辑整理发布。
高寒凝北京大学博士何谓“罗曼蒂克2.0”?解释2.0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1.0。 来看看“LOVE”这个概念的大脉络:真理之爱和上帝之爱发生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爱情指向上帝或非人类的事物。直到12世纪初,欧洲的骑士文学萌芽,出现了贵夫人和骑士之间的婚外恋,才有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爱情。宫廷之爱的延续,则是浪漫之爱。在这个脉络基础上,我提出“罗曼蒂克2.0”,意思是这种爱指向的不是人类,而是后人类。《罗曼蒂克2.0》这篇论文中所描述的爱情的概念史,是从非人类到人类,再到后人类的变形。

▲陈伟霆侧影,来自高寒凝演讲PPT
在爆火的仿生人主题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中,有一个题目是问所有玩家是否愿意和仿生人发生性关系,有80%的人选择愿意。将结果发布到微博之后,有人评论:竟然还有20%的人在说谎。这种人类和仿生人,或者某种虚拟的非现实的事物之间的爱情,就是我想讨论的“罗曼蒂克2.0”。

1“罗曼蒂克2.0”的核心——虚拟性性征
▲动画“Lovelive!”讲述了九位少女为了拯救自己的学校而成为偶像的故事
我们可以把“罗曼蒂克2.0”的核心运行机制设定为“虚拟性性征”(Virtual Sexuality),而虚拟性性征主要包括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处于这个性征之下的个体将要达到某种想象性的性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之前,会首先进入一个虚拟化身,比如社交网络帐号。它是脱离自然身体的存在,是一个虚拟化的形象,并且可以以它为中介发生(想象性的)性关系。网络时代的各种文艺形式或亚文化几乎都非常符合虚拟性性征的各项要素,比如很多二次元爱好者会把自己喜爱的ACG作品中的角色称为老婆,甚至有很多日本“御宅族”会跟动漫角色结婚。 通常情况下,科幻作品在描述人类和仿生人/机器人的爱情时,经常会把仿生人/机器人想象为无限趋近于人类的存在,他们之间发生的爱情会充满人文主义色彩。但在虚拟性性征的概括中,是人类先走出了一步,从一个自然状态的人类人体转化为虚拟化身,然后借助这个虚拟化身和另一个虚拟化身/虚拟实在(Virtual Being)产生恋爱。

▲偶像团体AKB48演出现场
当一个个体成为虚拟化身之后,意味着它的生物性状,包括性别、种族、外貌和身体构造都处于任意变化的流动状态。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曾经提出过可塑性性征(Plastic Sexuality)的概念,它指的是现代避孕技术所引发的性行为和生育行为相分离的状态。当性行为开始和生育相分离,这会帮助女性在性行为过程中摆脱对生育的恐惧,从而剔除亲密关系中的种种性别秩序,让两性之间在性与情感方面达到理想的纯粹关系。但可塑性性征并没有那么容易到达,如果说可塑性性征是某种性与生殖相分离的状态,那虚拟性性征就是性与自然实在相分离的状态。
总体来讲,以虚拟性性征为核心机制而获得“升级”的“罗曼蒂克2.0”,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有机体,而是和网络环境、电子媒介、虚拟身体相关的某种状态。

2
谁制造了“流量明星”?偶像粉丝文化和二次元文化非常集中地体现了“罗曼蒂克2.0”的机制,我今天主要讲偶像粉丝文化。 偶像粉丝文化在中国有三个阶段,前网络时代、网络社区时代,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前网络时代和网络数据时代的代表是歌迷会、影迷会、地方性的粉丝组织,以及《超级女声》时以补充形式开始存在的网络社区、粉丝贴吧。直到2014年,随着大数据算法的成熟,网上围绕着偶像所产生的交流、讨论或同人创作活动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都可以被捕捉、量化。在这种状态下,互联网资本用大数据算法指导影视行业的开发和运行。

▲2018年6月15日新浪明星势力榜,来自高寒凝演讲PPT
包括新浪微博明星势力榜在内的一系列明星人气榜单,用阅读数、互动数、社会影响力等数据和算法计算明星人气,而流量明星之所以被称为流量明星,正是因为他在网络上产生的流量可以被计算出来。网络流量的产生是因为有访问者存在,也就是明星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稳定访问者——粉丝。 “流量”二字所体现的,正是一个以偶像为中心,不断制造可用于变现的新媒体数据的生产机制。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曾经将粉丝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种类型: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其中声明生产力是一种通过公开声明自己的粉丝身份而获得的生产力,它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便是粉丝交谈。在前网络时代,这种粉丝交谈常常是发生在某一个地方社群,口头交谈会瞬间消失。但在网络时代,社交网络上粉丝的交谈和讨论都会被大数据捕捉记录,成为体现偶像商业价值的网络数据。大数据时代的粉丝是在用自己的交谈,直接生产中心流量。 与此同时,各种粉丝社群内部都有一批熟悉新媒体数据的专家,他们会研究各个榜单的集散规则,有策略性地引导粉丝,在某些时间段刷特定的言论或微博,把他们所需要的某数据提高到一定程度。 总之,要参与偶像工业的生产机制,必须获得一个网络社群的帐号。而这些帐号对应的ID,也就会与其所有者的粉丝身份捆绑起来,成为他在网络空间中的一个虚拟化身。

3为什么说“女友粉”是被培养出来的?
▲日本某综艺截图,来自高寒凝演讲PPT
首先要说明的是,偶像作为一个独立职业的诞生,是源于对粉丝“准社会关系”想象的去病理化。准社会关系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介使用者、粉丝想象出来的自己和文化名人、明星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偶像工业的核心运行机制,就是不再把“准社会关系”想象描述为一种病态行为,而是主动用完备的粉丝福利语料库回应这些想象,告诉粉丝这个想象是合法合理的,你应该去想象。这就把原本被污名化、被排斥在流行文化工业之外的生产力与消费力又重新吸纳回来,偶像也随之变成职业化的大众情人。所以我们不能指责“女友粉”,因为偶像工业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培养“女友粉”“亲妈粉”。 在日本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比拼如何给粉丝送福利的偶像技能,问题是:一个粉丝在见面会时说我喜欢你,作为偶像应该怎么回应?两位日本职业偶像参加了比拼,一位回复说:“不不,是我喜欢你。”另一位回复说:“我不是喜欢你,我爱你。”对偶像来说这是职业素养,正如之前SNH48的一位小偶像所说,偶像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得体地与粉丝保持亲密地交往。
粉丝福利有一套非常庞大的语料库,除了粉丝见面会上的对话之外,还有演唱会上比心、为粉丝专门写歌等。

4你的Idol其实是一堆“虚拟数据库”
▲偶像团体东方神起演唱会现场
19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御宅族已经不再热衷于作品背后的宏大叙事,而更关注具体角色身上的萌要素,这是很典型的二次元概念。ACG作品中的角色,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个虚构人物,而是多种萌要素的拼贴、集合和再循环。这些萌要素经过归类整理,就形成了“萌要素数据库”,现在偶像的运营也已经完全数据库化。偶像所生产的最重要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影视剧或音乐,而是以他本人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可被放置于亲密关系想象中的形象。
首先经纪公司会提取偶像身上的某些特性,转化为萌元素,并加以整合,形成某种漫画式的、纯粹、夸张而又引人瞩目的人设。粉丝也不会全盘认同这一官方人设,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重新挑选、拼贴、整合多种官方或非官方的影像(饭拍)、文字素材,最终创造出一个符合自身亲密关系需求的、专属的定制人设。(例如某些养成系偶像的粉丝,就不一定会遵照官方人设把偶像视为青春期的小男孩,而是会以女友粉的身份想象他们充满男友力的形象。) 也就是说,偶像的形象拆解到最后,其本质事实上是一个尚不完备、有待补充与二次创作的,作为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数据库。

5谢谢我的偶像陈伟霆先生
▲白衣为作者,黑衣为陈伟霆,他正在说:“我还在这里,你要去哪里”。来自高寒凝演讲PPT
流量明星的粉丝获得粉丝身份的瞬间,必然要借助社交网络和网络社交帐号,他们的粉丝身份本身就是一个虚拟化身。而偶像艺人的形象作为提供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库,正是一个虚拟实在。偶像在借助粉丝福利语料库经营与粉丝之间的亲密关系时,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也就无限趋近于恋爱了。因此追星行为完全符合虚拟性性征的所有要素,是“罗曼蒂克2.0”的一种典型形态。
我最近沉迷一款陈伟霆代言的游戏——《QQ炫舞》,目前已经玩到60多级。在我写博士论文最累的时期,这款游戏的社区功能成为我每天的重要支撑。因为社区里有陈伟霆的虚拟形象,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到游戏里在他旁边站几分钟。我知道那不是陈伟霆,但这仍然给予我巨大的抚慰。 为什么喜欢陈伟霆?我不知道,这大概就是爱情。在此,我要复述我论文致谢的最后一句:“感谢我的偶像陈伟霆先生,您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我的问题意识本身,也是这篇十四万字博士论文的所有起因、经过与结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曼蒂克2.0”,定义你和Idol的亲密关系 | 二次元系列